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文化生态孕育出了形态各异的少数民族村寨,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这些少数民族乡村地区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针对快速发展背景下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继承性发展概念,并以侗族村寨滚正村为例,探讨适应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首先,本文在论述了研究相关背景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文献与理论方法综述的方式介绍了当前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有关历史城镇或传统村落地域特色保护相关的理论及其方法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少数民族村寨继承性发展理念,以新陈代谢式的更新方式促进村寨物质空间与新的功能需求相适应。其次,以滚正村为例,对继承性发展的具体思路与方法展开探索,并对滚正村的物质空间环境及其形态特色进行解析。第一步,分阶段描述了1989年以来滚正村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历程,并对功能转型背景下滚正村物质形态的适应性进行分析。第二步,在侗族聚落典型形态要素梳理的基础上对滚正村空间形态特色进行系统地研究,并识别出具有典型性的特征因子,以指导村寨地域特色保护与传承。在对滚正村物质形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村寨层面与建筑层面的继承性发展思路。村寨的继承性发展主要通过“空间单元”实现,具体工作从村域空间和村寨本体两个层面展开。在村域空间层面,通过“空间单元”,可识别出村域范围内生产、生活、生态的各类要素,协调好村域范围内要素之间的矛盾,并进一步明确村寨本体与山水格局的关系。在村寨本体层面,优先对村寨道路系统进行完善。其次,将村寨本体看作有机整体,通过空间单元将其解析为不同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承载不同的保护与发展任务。最终,通过导则的制定实现对空间单元的导控,达到促进村寨科学发展的目的。对于传统民居建筑,通过对建筑原型及其发展演化类型及态势的解析,明确当代侗居建筑演化发展路径,并从建筑材料及技艺、内部空间格局以及建筑立面形式与装饰等方面的引导。最后通过对继承性发展的技术方法进行总结,提出本次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以期能为西南少数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