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全长6397公里,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纵观历史,似乎任何一个民族的起源与发展都离不开一条大河的孕育。对中国人来说,长江与黄河同为中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在这里生息,中华文明在这里孕育;对于纪录片来说,“长江”题材更是早在1952年便开始不断出现,尤其是在央视大型纪录片当中。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纪录片当中,长江有着怎样的呈现?本文结合媒介地理学的相关概念以及空间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在“长江”呈现史的“变与不变”中追寻“长江”背后所蕴藏的民族心路与时代隐喻。第一章是对于本文的研究背景、现状、意义以及基本研究问题和方法的阐释。第二章则是针对长江及长江题材纪录片的概说,通过历史学以及地理学两个意义纬度来阐释长江本体,通过“长江”母体与子体纪录片的两种分野对央视长江题材纪录片进行概述。第三章则是对媒介地理学中基本概念的解读,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其中,按照媒介地理学的观点,长江作为空间呈现,又分为物质实体层面的“再现”以及精神建构层面的“表现”,这是本文的基本思维方式;长江作为景观呈现,又可以分为1983年《话说长江》万人空巷的媒介外景观以及2006年《再说长江》沧桑巨变的媒介内景观。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是对“长江”在央视纪录片中呈现沿革的历史梳理,从1952央视新影制片厂生产的第一部“长江”题材纪录片《荆江分洪》开始,本文依据“长江”在不同时期的呈现特点,将60余年的长江呈现史划分成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52~1965)中“亢奋不安”的长江,第二阶段是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7)中被“政治捆绑”的长江,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激情澎湃”的长江,第四阶段是经济建设时期(1991~2000)“抗议怒吼”的长江,第五阶段是新世纪新时期(2001~2010)“历史巨变”的长江,第六阶段是大众文化起兴时期(2011至今)作为“游记线索”的长江。在每个阶段中,本文着重阐释的内容有:阶段的时间节点,包括时代背景以及纪录片创作背景、代表作品中的空间分析,包括实体的再现层面、精神的表现层面以及对于作品内部视听手法运用的分析与对比。本文的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本研究认为,长江在央视纪录片的呈现史中发生了一系列“变与不变”,不同时期的“长江”都带有时代的印记,长江呈现史是中华民族在不同特殊历史时期心路历程的表征;央视纪录片中不断出现的不同面貌的“长江”,被中国人当下的道路探索与文化自信等困扰所唤醒、所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