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绽放的双性之花——“十七年”小说中两性关系模式的探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long88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被引进中国,女性主义研究者以此作为新的批评视角,重新审视挖掘长期被男性文化淹没的女性文化,这也包括对“十七年”(1949-1966)时期文学的重审。当女性意识的触角伸向了“十七年”时期文学,也就打破了人们对“十七年”时期“男女平等”的神话想象。“女为男用”、“女性以男性的标准为解放标准”等等,这些评论语揭开了“十七年”时期“男女一样,同工同酬”所蕴含的不平等性。但以往一些论者大多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单方面探究男权话语在文本中如何通过叙事重新编排女性的位置,界定女性社会意义。笔者则以“性别”作为关键词,对“十七年”小说中的两性关系进行探究。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通过对“十七年”小说中两性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男权话语在“十七年”文学中的潜伏:在平等的进程中,男权文学话语仍不自觉地将两性关系指定为“支配/从属”的关系,分配男性与女性两大营垒的位置,同时在叙事修辞中,将这种“支配/从属”的关系顺理成章地隐藏到“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的关系中,并使之体制化、制度化,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关系中。 全文共分为四章:绪论分三部分,前两部分简单综述“十七年”文学研究、“性别”视野下的“十七年”文学研究,第三部分论述笔者的论文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对“十七年”战争小说、“十七年”农村小说、“十七年”工业小说中的两性关系进行分析解读,不仅归纳出不同题材小说中不同的两性关系模式,还分析不同小说出现不同关系模式的原因;第四章以茹志鹃、刘真、宗璞为个案分析,概述了“十七年”女性作家写作状况。在“十七年”政治话语强化个性话语的文化语境中,女性作家仍用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生存感受、生活方式述说自己的话语,用真实去抵制被符号化,抵制政治话语对个性话语的淹没。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在梳理延安文学体制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分析作家和文学体制之间的微妙关系,并结合作家的话语实践来看他们和体制之间的离合,最后对体制做出一些尝试
本文从文本细读出发,梳理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灰色小知识分子形象系列,从关注这类灰色小知识分子形象原生态的生存实况的角度,对这类普遍存在的小知识分子形象的生存状态、生存态度
本论文的逻辑基点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不仅应理解为包括了审美与启蒙、革命与欲望这样终极目标价值的总体性现代性,而且还应包括“诉诸感官”的、无意识的、零碎的、平面化的
本文对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硬性电影”和“软性电影”的争论重新进行了检视,这是建国前中国电影界涉及电影理论问题的最大的一次争论,双方以各自特有的眼光探讨和研究电
斯坦贝克的小说研究如他本身的小说创作一样,时时处于变动之中。斯坦贝克是一个不断尝试新的写作手法的作家,很难从他的作品中发现某种一贯的风格,这不仅导致了评论家们对斯坦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