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是一种新教育模式的探讨与构想。语言是人类表达自己的重要工具,人们通过使用和表达语言来传递人的存在信息,不过,除非人们的意识形态与素质不断提升,否则很少会有人用心去捕捉。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在透视某一特定群体或个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质量以及重构某一与众迥异的人生形态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语言折射人文智慧,也可让人重新认识自我,还能帮助找出自身的偏离之处。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可以给人带来与不同情感、智慧牵手的体验,这种魅力对于当代英语专业教育来说是不可抗拒的,她引领着不同文化群体或文化冲突的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是对英语专业教育寄托的美好希望,其教育价值理念就蕴含其中。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意在将文化理解的精神贯穿于英语专业教育全过程。因此,文章在导论之后的第二章就对“文化理解”的“本原”进行了概念澄清、对其发生以及哲学意蕴进行了解读。文化理解是理解主体对文化意义的内化,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一种观念性、情感性和意愿性的实践活动;它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极端”倾向,尽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是一种自由的思想交流与沟通。从历史的角度看,在人类文明的源头,文化理解就是祖先们的生活方式,它将自由与秩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文化理解是人类个体的心理始动力;另外,文化理解也是社会事件发生所必需的条件。文化理解的活力在于其能弃绝对立与隔绝紧张关系的源头,开辟一个多元并存、开放、互动的新局面。“理解”已成为当代哲学的关键词。无论是巴赫金的超语言学,还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还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及布伯、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亦或哈贝马斯理想的语言环境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文化理解进行了哲学意蕴的阐释,这些理论必将在教育尤其是英语专业教育领域引起强烈的反思与回应。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是以社会生活为背景进行的构想。论文第三章解析了文化理解的时代背景,阐释了当代英语专业教育的困境以及文化理解与社会大背景的休戚相关。现代化使人类置于与自然界和他人心灵隔离的危机之中,使人类面临多元文化的相遇与碰撞。在这种时代背景中的一元论以及二元论都无法适应形势的要求,人们渐渐意识到文化理解是实现超越与秩序、应对人类危机以及谋求共同发展的最佳选择。论文第四章是关于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之可能性界说。可能性界说主要立足于“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是可能的”和“英语专业教育与文化理解相契合”的两个前提假设,对于这两个前提的论说实际上是对语言教育观和英语专业教育观的重新揭示与澄明。首先,语言学在二十世纪初开历史先河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密切关注思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此,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研究语言还是文化都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认识其本质。其次,语境论的出现直接导致了语言教育领域从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知性教育向通过语言学习来理解不同核心价值观念为主的文化理解教育的转变。另外,存在主义教育对“我—你”教育关系的阐释、边界教育学对师生关系边界跨越的处理、以及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对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共同解放的追求等等也是对“文化理解与英语专业教育相契合”的多维证明。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的哲学基础在于人性的理解。论文第五章是对语言符号研究以及英语专业语言符号教育现象的检视,通过分析语言符号教育的逻辑和原理,认为在语言学习的较高阶段,即英语专业的语言学习阶段大幅度增加人文性知识内涵、减少语言符号教育与技能训练的比重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英语专业学习主体在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上的提升而且还有利于母语文化的国际传播。学者们逐渐发现理性认识能力都是在语言结构中发生的,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载体。近代哲学倡导的主客思维模式逐渐被意义辨析、语言表达分析和言语行为分析所替代,因而西方哲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语言学阶段。语言学转向的三条基本路向包括: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句法—语义学分析模式;以乔姆斯基(Noam Avram Chomsky)为代表的理想语法构造模式;以及以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为代表的语用学分析模式。前两种理论模式由于过分注重语言规则本身的考察,而忽略了语言的交往、沟通功能。而语用学的研究将交往职能引入语言分析,把言说者和听者之间相互理解的前提条件作为主要任务,语用学角度的语言分析强调合理挖掘交往的合理性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理解。论文第六章是针对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作为一种自由的教化实践的全面叙述。这种教育是一个贯穿文化理解精神的开放—生成的英语专业教育模式。在其整个教育过程中,英语专业教育将重温促进学习主体自由成长的本体承诺,重新找回英语专业教育的本真力量。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坚信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系将取代制度性关系,整个教育过程将充满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且师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将得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