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为母本、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为父本,分别在电镜和光镜两个水平上对其杂交的受精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对杂交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描述;并对双亲的染色体核型和杂交子代幼虫染色体组成情况进行了分析。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利用牡蛎精子诱导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提供基础资料。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栉孔扇贝(♀)×长牡蛎(♂)精子入卯过程的扫描电镜观察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栉孔扇贝(♀)×长牡蛎(♂)精子入卵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精子入卵过程中,卵子的激活集中表现为受精膜举起、皮层反应、减数分裂重新启动;精子激活集中表现为顶体反应和受精锥的形成。在水温20℃条件下,授精后4min,卵子皮层反应加剧,胞吐颗粒明显,在卵表面形成不规则突起。授精后7min,顶体丝被暴露的微绒毛突起包围,并进一步迅速向外伸长变粗,包裹精子头部,扩大形成一受精锥。精子入卵时间集中在授精后10min。精子在受精锥的协助下穿过卵黄膜入卵,并在卵表面留下一个类似受精孔的通道,直径2~3μm,该通道随后被皮层颗粒胞吐物所填充。牡蛎精子入卵的位置是随机的,并有多精入卵现象。
采用Boui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栉孔扇贝(♀)×长牡蛎(♂)受精过程进行了观察。与荧光显微观察结果相似,长牡蛎精子穿过栉孔扇贝卵膜,精核解凝缩而膨胀形成雄性原核;精子入卵后,栉孔扇贝卵子减数分裂重新启动,释放极体并形成雌性原核;最后雌、雄原核融合。由于组织切片技术的局限性,受精卵的极体很难切到。实验中观察到的无极体排放卵子是真正没有排放极体的卵子,还是由于排放的极体没有切到,无法区分。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杂交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并用滴片法对杂交子代幼虫和两亲本染色体组成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