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屈光手术飞速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的黄金时代。各种功能性人工晶状体及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s)相继涌现。同时,材料学和生物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切口越来越小、损伤越来越轻、术后恢复越来越快、屈光状态稳定越来越早。至此白内障手术已经完成了从复明手术向真正意义上的屈光手术的转变。而且,白内障、角膜、屈光手术三大学科在当今已融汇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白内障角膜屈光手术领域。
然而,施行屈光手术最关注的两个问题是:手术本身的安全性和术后视觉质量如何。比如pIOLs植入术能否让高度屈光不正患者获得满意的矫正效果?术后为避免接触性白内障发生的安全拱高(pIOLs后表面到自然晶状体前表面的距离)是多少?pIOLs在眼内的稳定性如何以及调节、光线刺激等动态改变时其对眼内结构的影响如何?何时获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各种功能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数据作为评估其临床效果更为合适?这一系列问题都与屈光手术安全性有关。因此,如何有效、客观、精确、简便地评估人工晶状体屈光手术的安全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影像学检查新方法,它具有非接触性、非创伤性、高分辨率、直观、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重复性好以及可活体动态观察眼前段结构等等优点。因此,本研究应用AS-OCT观察:1)正常人群眼前段参数随年龄和调节的改变;2)屈光状态对眼前段解剖结构的影响;3)超声乳化自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的眼前段结构改变;4)可植入眼内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的临床效果以及术后眼前段的动态变化等方面。以期为人工晶状体屈光手术的安全性建立客观、精确、直观、操作简便的评价平台,同时也为眼科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章、正常人群眼前段参数随年龄和调节的改变
目的:
应用裂隙灯眼前节OCT观察正常人群眼前段随年龄和调节的变化,确定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避免接触性白内障形成的安全拱高。
方法:
使用海德堡公司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OCT观察86人(126眼)的眼前段参数(如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宽度、晶状体上升度、瞳孔直径)随年龄和调节的变化。并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对水平和垂直方向前房宽度进行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对部分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直线回归法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
垂直方向的前房宽度较水平方向宽0.16±0.30mm(t=4.737,p=.000)。ACD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0.761,p=.000),用直线回归法建立回归方程为:ACD=4.009-0.017*Age(F=170.968,p=.000)。根据直线回归方程可得出ACD平均每年变浅约17μm。调节和前房深度的变化之间成明显的负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coefficient,r=-0.615,p=.000),用直线回归法建立回归方程为:⊿ACD=-0.024*Accommodation(F=75.566,p=.000)。根据直线回归方程可得出平均每1D的生理性调节刺激可使ACD变浅约24μm。CLR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coefficient,r=0.814,p=.000)。用直线回归法建立回归方程为:CLR=0.011*Age-0.234,(F=242.79,p=.000)。根据直线回归方程可得出CLR平均每年上升约11μm。调节状态下晶状体上升度的变化值与调节成明显的正相关(Pearsoncorrelation coefficient,r=0.651,p=.000)。用直线回归法建立回归方程为:⊿CLR=0.028*Accommodation-0.022(F=91.433,p=.000)。根据直线回归方程可得出每增加1D的调节,晶状体上升度将上升约28μm。配对t检验显示,调节时前房深度的变化值与晶状体上升度的变化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5)。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建议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避免并发症形成的安全拱高最好大于300μm。
结论:
前房形态呈竖椭圆形;中央前房深度每年变浅约17μm;晶状体上升度每年也上升约11μm;每增加1D的调节中央前房深度变浅约24μm,而晶状体上升度上升约28μm;建议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避免并发症形成的安全拱高最好大于300μm;裂隙灯眼前节OCT可以很方便地用来评估眼前段结构,尤其能精确地进行眼前段生物测量,可作为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辅助检查。
第二章屈光状态对眼前段解剖结构的影响
目的:
应用眼前节OCT观察正常人群和屈光不正(近视)人群眼前段结构的差异,探讨屈光状态对眼前段参数的影响,为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提供临床数据。
方法:
使用Carl Zeiss公司的眼前节OCT(VisanteTM OCT)观察正常人群和屈光不正患者85人(122)眼的中央角膜厚度、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宽度、晶状体上升度、瞳孔直径。并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
中央角膜厚度随着近视屈光度的加深有变薄的趋势;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患者的眼球内部结构较正视眼和低中度近视者大;中央前房深度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而加深;晶状体上升度受到屈光状态的影响较中央前房深度小;高度近视患者的瞳孔直径较低中度近视及正视眼大。
结论:
眼前段解剖结构在不同屈光状态时存在差异。眼前节OCT可客观定量提供眼前节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参数,可作为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辅助检查。
第三章、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观察
目的:
应用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眼前节组织的变化情况,探讨手术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使用海德堡公司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OCT观察40例(44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患者术前和术后1d、1周、2周及1个月的眼前节组织变化情况,并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
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中央角膜可于术后1月恢复到术前水平,切口处角膜厚度于1月时还未能完全恢复,前房角宽度在术后变宽且稳定时间早,前房深度在术后明显加深,但1月时尚未稳定。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OCT可客观、定量评价白内障手术对眼前节形态特征的影响。
第四章、可植入眼内接触镜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结果评估及眼前段动态变化的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观察
目的:
观察可植入眼内接触镜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眼前节OCT观察可植入眼内接触镜植入术后的轴向稳定性、旋转稳定性,以及生理性调节刺激和环境光线明暗变化对眼前段结构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7年10月~2010年4月在中山眼科中心行ICL植入术的患者40人68眼,由两位手术者按照标准方式进行ICL植入术。所有患者均严格按照术前、术后1天、1周、1月、3月、6月、1年、1.5年的随访时间要求为其进行眼科的常规检查。同时在各时间段也应用眼前节OCT(Visante OCT,Carl ZeissMeditec)进行观察,并观察调节和环境光线明暗变化对眼前段的影响。调节的刺激方法仍为生理性刺激,具体方法见第一章第一节。环境光线的改变按照标准明光和暗光条件进行本研究。部分时间点散瞳行裂隙灯后反光照相。观察指标为: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BCVA)、术前术后屈光度、眼压、裂隙灯下估计ICL拱高(用中央角膜厚度作参照)、末次随访时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面到ICL前表面的距离(ACD-ICL)、ICL后表面到晶状体前表面的距离、瞳孔直径和ICL/TICL的旋转度数。采用SPSS16.0 forWindows统计软件行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
结论:
ICL植入术矫正高度屈光不正是安全有效的。术后3月内ICL在眼内的位置有前后移动的可能,而术后6月以后基本可保持稳定。ICL/TICL植入后有发生旋转的可能。调节过程中ICL受到晶状体虹膜膈将其向前推的作用大于虹膜因瞳孔缩小而将其压向自身晶状体的作用。因此,ICL前表面向角膜内皮面移近,后表面也向自身晶状体移近,但ACD-ICL较ICL-lens的变化更为明显。环境光线明暗变化可使ICL植入术前后ACD-lens发生变化。术后明光环境使ICL-lens减小,而ACD-ICL基本保持不变,即无论是暗环境还是明环境ICL在前房的位置可以基本保持不变。ICL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检测应该每年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