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3d过渡金属离子凭借低廉的价格、丰富的光谱性质等优势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稀土离子,成为新一代发光材料的激活剂。在进行这类发光材料的合成之前,如果能对其中掺杂的3d过渡金属离子的发光性质进行预测,就可以降低实验合成的盲目性,从而极大地提高新材料的研发效率,但迄今为止这类材料的发光性质与3d离子局域配位结构之间的直接关联,文献中尚不清楚。因此,研究3d过渡金属离子发光的影响因素,并以此预测这些离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3d过渡金属离子凭借低廉的价格、丰富的光谱性质等优势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稀土离子,成为新一代发光材料的激活剂。在进行这类发光材料的合成之前,如果能对其中掺杂的3d过渡金属离子的发光性质进行预测,就可以降低实验合成的盲目性,从而极大地提高新材料的研发效率,但迄今为止这类材料的发光性质与3d离子局域配位结构之间的直接关联,文献中尚不清楚。因此,研究3d过渡金属离子发光的影响因素,并以此预测这些离子的发光性质是目前发光材料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本论文的研究重点为Mn2+,Fe3+和Ni2+离子。我们一方面收集了近60年来文献报道的Mn2+,Fe3+和Ni2+离子激活发光材料的发光光谱,另一方面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优化过渡金属离子在这些发光材料中的局域配位结构。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发现:Mn2+离子发射波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Mn2+离子与配体阴离子之间平均键长以及配体轨道能量。晶体场畸变程度的增大会使Mn2+离子的发光波长红移,但幅度较小。Fe3+离子与Mn2+离子具有相同的3d电子组态,其发光波长与局域配位结构的关系和Mn2+离子较为相似,但由于Fe3+离子贡献的缺陷能级整体上比Mn2+离子低,导致其受到配体轨道能量的影响更大。对于Ni2+离子,我们主要研究了距离基态最近的~1Eg、~3T1g和~3T2g能级,其中~3T1g和~3T2g能级主要受Ni2+离子与配体阴离子之间平均键长以及晶体场强度的影响,而~1Eg能级主要受Ni2+离子与配体阴离子之间平均键长以及拉卡参数B的影响。晶体场畸变程度的增大会使这三个能级都发生蓝移。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过渡金属离子的发光性质,而且还可以根据局域配位结构对过渡金属离子的发光性质产生预判,进而为实验开发新型过渡金属离子激活发光材料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钨(W)材料被认为是优秀的核聚变发生装置中的面向等离子体材料。但是,由于钨的脆性问题限制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复合材料是有效改善钨材料韧性的方法之一。本文以轧制钨箔和再结晶退火钛(Ti)箔为初始材料,利用放电等离子体连接技术制备了钨/钛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钨层与钛层之间的元素相互扩散行为,阐明了元素分布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Ti层的强化机制、复合材料的断裂行为和韧
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往往受限于单一的结构而不能满足实际应用中的需求。因此,将纳米材料组装成多尺度三维组装体是制备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的重要途径。贝壳这类生物组织因其具有高度有序层状结构而表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基于此,通过对材料结构的各向异性设计是提高材料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双向冷冻技术是构造三维各向异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银纳米线(AgNWs)和海藻酸钠(SA)为实验组分,结合双向冷冻法来构筑
频率选择超材料由金属超结构阵列、介质基板和位于超结构阵列板上方的蒙皮组成,具有内透射率高、带外截止能力强、对电磁波有一定的频率选择特性等优异的电磁性能,是先进飞行器的一种理想雷达罩材料。超材料雷达罩的雷电防护对超材料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关于超材料的雷电防护研究鲜有报道,缺乏理论依据。本文搭建了频率选择超材料的雷击放电实验平台,开展了在雷击作用下不同超材料的放电实验,采用链式电路等效模型,
具有良好力学性的金属基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国防军工领域。为了表征铝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维氏硬度和单轴拉伸测试时会对铝基复合材料试样产生损坏,且无法测量出铝基复合材料中铝基体的力学性能,进而无法精确实现铝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与调控。本文选取2024Al/Al18B4O33w复合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纳米压痕试测试获得基体的行程-载荷曲线。通过纳米压痕测试得到了基体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纳米
碳系填充型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CPC)被认为是当前发展前景最广阔的电磁屏蔽材料之一。目前大多数导电聚合物基电磁屏蔽材料集中在石油基聚合物,为了解决当今电子产品频繁使用带来的电磁干扰(EMI)、严峻的环境和石油能源危机等问题,发展生物基可降解电磁屏蔽材料意义重大。聚乳酸(PLA)是一类具有生物可降解、良好力学性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热塑性聚酯材料,但其具有质脆、韧性差、热变形温度(HDT)低的固有缺点,尤
中国高岭土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类型齐全且分布广泛,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在26个省(区)发现高岭土矿。前人对高岭土矿床成因、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但矿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多侧重于定性的地质研究,缺少依托信息化时空层面上的定性、定量的规律性分析。对现有高岭土矿床的数据挖掘程度也大多限于表征上的投点分布,没有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时空演化关系,以及利用
碳化铁(Fe3C)因其化学性质稳定、表面活性强和饱和磁化强度较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吸附和吸波等领域。然而,单一的Fe3C颗粒,一方面,易因表面活性强而团聚使得其比表面积减小,从而降低材料的吸附性能;另一方面,也易由于阻抗匹配差而降低其吸波性能。而SiO2气凝胶作为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的透波材料,既可为吸附材料提供充足的活性位点,也可使吸波材料具有良好的阻抗匹配。因此,为拓宽Fe3C在吸附和吸波
随着汽车、通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行业发展,要求铝合金产品具有大型、复杂、薄壁等特点,传统的铝合金材料局限于其较低的硬度和耐磨性、高线性膨胀系数和大体积收缩率已经不能满足性能要求。原位自生铝基复合材料的增强颗粒在熔体内部生成,增强相尺寸细小、分布均匀,与基体结合强度高,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强韧性相比传统铝合金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采用混合盐(LSM)反应法,
电磁污染不仅对电子设备或精密仪器产生不良影响,干扰其正常工作,而且对人的身体健康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电磁屏蔽材料能够有效地吸收非必要的电磁辐射,从而降低电磁波的有害影响。尽管目前对已经对具有超高屏蔽性能,超轻重量或超薄厚度的电磁干扰(EMI)屏蔽材料的设计和构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同时具有疏水性、阻燃和隔热保温等多功能电磁屏蔽材料的报道却还不常见。在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通过浸涂法将岩棉(RW)
早期地震学研究中,人们通常将地表介质视为各向同性介质,基于各向同性理论研究地震波的传播特性。随着对地下介质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如果仅使用各向同性理论进行研究,会给复杂油气藏开发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带来一定困难。这是因为实际地层中并不都是各向同性的,有些地层介质表现出各向异性特性,如沉积岩在其沉积过程中颗粒会呈水平排列而形成水平层状结构。地震波在其层状平面内各个方向传播性质相同,但在该平面外的各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