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eiw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岭土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类型齐全且分布广泛,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在26个省(区)发现高岭土矿。前人对高岭土矿床成因、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但矿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多侧重于定性的地质研究,缺少依托信息化时空层面上的定性、定量的规律性分析。对现有高岭土矿床的数据挖掘程度也大多限于表征上的投点分布,没有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时空演化关系,以及利用好这种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故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全国1000余份高岭土矿床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选取了有代表性且数据比较齐全的521个高岭土矿床,分析了我国高岭土资源概况。结合GIS空间分析、描述性统计等手段,挖掘了高岭土矿床的分布规律。按照研究任务,划分出3个成因类型和6个成因亚类型,划分出4个成矿域、13个成矿省和44个高岭土成矿区带,以此作为分析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的依据。在高岭土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圈定出12个矿集区,对高岭土做定性的潜力评价。识别出成矿远景区,为矿产资源空间分析建模和高岭土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按照资源储量来看,我国高岭土矿床集中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陕西、江西、江苏等省份。此6省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71%。按照高岭土矿床在成矿区带上的分布来看,粤西-桂东南成矿带拥有最多的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和最丰富的大型矿床,总共拥有占全国总查明资源储量的34%。而武功山-杭州湾高岭土矿成矿带矿床数量最多,但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按照成因类型来看,风化残积亚型矿床数量和查明资源储量都最多,拥有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61%。其次为煤系沉积亚型,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13%。(2)我国高岭土成矿区带可划分为44个,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新生代、中生代。在成矿区带上表现为集中分布于华南成矿省,高岭土矿床总数超过全国一半以上,以风化型矿床为主。其次是华北陆块成矿省,涵盖了全国90%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矿床。而扬子成矿省相对于华北华南成矿省,最具研究和开发价值的应是热液蚀变型高岭土,其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占全国此类矿床总数量50%以上。我国高岭土重点矿集区可划分为12个,其中广东茂名、广西合浦、福建同安矿集区宜寻找风化型高岭土,而内蒙古清水河、陕西榆林等北部高岭土矿集区宜重点寻找价值更大的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需注意的是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有由南向北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找矿工作可适当往北转移。(3)我国高岭土具备良好的找矿前景,成矿资源潜力较大。成矿远景区13个,分别为陕西北-内蒙南Ⅰ级成矿远景区,闽南风化残积型高岭土Ⅰ级成矿远景区等5个Ⅰ级成矿远景区,以及3个Ⅱ类成矿远景区,5个Ⅲ类成矿远景区。远景区分别位于华北成矿省(Ⅱ-14)、上扬子成矿亚省(Ⅱ-15A)、上扬子成矿亚省(Ⅱ-15B)和华南成矿省(Ⅱ-16)。其中5个Ⅰ类成矿远景区有巨大找矿潜力,其余也均有较大找矿潜力。
其他文献
随着炭黑/石墨烯填充型导电复合材料在可穿戴电子设备以及机器人领域的不断发展,如何使材料兼具高性能和低成本的特点逐渐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实验过程中无法对复合材料中的微观导电网络进行精准控制,复合材料体系的精确设计难以实现。因此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对复合材料内部的微观网络进行建模来提供详细的微观信息。生成代表性体积元素(RVE,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是
锂电池软包装膜是由多层结构组合而成,最内层为聚丙烯(PP)层,需要具有一定的韧性、强度和阻隔性能。而纯PP韧性和强度不足,限制了其在锂电池软包装内层膜的应用,需要对其进行改性。本文通过添加增强填料、化学交联来提升聚丙烯的韧性、强度,同时填料的物理阻隔和化学交联作用也提高了材料的耐电解液性和阻隔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和N-丙基三甲氧基硅烷(J
电致变色材料是在施加电压时,材料的光学特性发生可逆变化的现象,在宏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变化。主要应用于智能窗、汽车防眩后视镜、显示器、军用伪装、红外隐身和红外热辐射调控等领域。本论文采用化学浴沉积法制备了NiO超薄多孔纳米片结构薄膜,系统研究了工艺参数和离子掺杂与纳米片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化学状态和电致变色性能的关联,并对薄膜电致变色的动力学特征与变色机理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结果
一般而言,分级多孔材料具有高孔隙度、高比表面积、大孔径通道、低密度、化学组成可变、不同长尺度规模上分级多孔孔隙连通等特点,有利于光捕获、电离子传输以及大规模负载及扩散,从而赋予其在能量储存与转换、催化、吸附、分离、气体传感以及生物医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技意义。除了在分级多孔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方面的广泛研究外,目前针对分级多孔材料适用性的研究也在迅速发展。本论文主要侧重于制备一类经济且环保型,具有电化
配位多孔晶态材料是通过牢固的键将无机和有机单元连接在一起而制成的,可以灵活改变其组成部分来改变其的几何形状,大小和功能,通过将含金属的单元(SBU)与有机连接基连接在一起,并使用强键(网状合成)来创建具有永久孔隙率的开放式晶体骨架。其从材料领域来看是新兴的,稚嫩的,但其拥有较高的表面积,结构多样性和可定制性,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并展示了各种应用,如气体吸附分离、高效催化、清洁能源、手性拆分、发光传感和
钨(W)材料被认为是优秀的核聚变发生装置中的面向等离子体材料。但是,由于钨的脆性问题限制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复合材料是有效改善钨材料韧性的方法之一。本文以轧制钨箔和再结晶退火钛(Ti)箔为初始材料,利用放电等离子体连接技术制备了钨/钛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钨层与钛层之间的元素相互扩散行为,阐明了元素分布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Ti层的强化机制、复合材料的断裂行为和韧
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往往受限于单一的结构而不能满足实际应用中的需求。因此,将纳米材料组装成多尺度三维组装体是制备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的重要途径。贝壳这类生物组织因其具有高度有序层状结构而表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基于此,通过对材料结构的各向异性设计是提高材料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双向冷冻技术是构造三维各向异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银纳米线(AgNWs)和海藻酸钠(SA)为实验组分,结合双向冷冻法来构筑
频率选择超材料由金属超结构阵列、介质基板和位于超结构阵列板上方的蒙皮组成,具有内透射率高、带外截止能力强、对电磁波有一定的频率选择特性等优异的电磁性能,是先进飞行器的一种理想雷达罩材料。超材料雷达罩的雷电防护对超材料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关于超材料的雷电防护研究鲜有报道,缺乏理论依据。本文搭建了频率选择超材料的雷击放电实验平台,开展了在雷击作用下不同超材料的放电实验,采用链式电路等效模型,
具有良好力学性的金属基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国防军工领域。为了表征铝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维氏硬度和单轴拉伸测试时会对铝基复合材料试样产生损坏,且无法测量出铝基复合材料中铝基体的力学性能,进而无法精确实现铝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与调控。本文选取2024Al/Al18B4O33w复合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纳米压痕试测试获得基体的行程-载荷曲线。通过纳米压痕测试得到了基体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纳米
碳系填充型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CPC)被认为是当前发展前景最广阔的电磁屏蔽材料之一。目前大多数导电聚合物基电磁屏蔽材料集中在石油基聚合物,为了解决当今电子产品频繁使用带来的电磁干扰(EMI)、严峻的环境和石油能源危机等问题,发展生物基可降解电磁屏蔽材料意义重大。聚乳酸(PLA)是一类具有生物可降解、良好力学性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热塑性聚酯材料,但其具有质脆、韧性差、热变形温度(HDT)低的固有缺点,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