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科技和文化全球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大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不断增强使强制灌输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断受到挑战,提高其实效性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中之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中也有提到“隐性育人”的理念,但其理论的真正提出是在20世纪初的西方,并于1980年代传入中国,随后开始了其长足的本土化进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藏性,渗透性,跨时空性等特点,可以将教育内容“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校园管理、课程、校风、学风等方面,使得大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内容的感染。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出于弥补当前工作的不足,更是对当前信息多元化、开放化的一种积极反应,能够有效覆盖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全过程。由此可见,开展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时代性和迫切性。本文从阐明隐性教育的理论渊源入手,明确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涵和作用,同时介绍西方国家相关的经验,主要围绕我国高校90年代开展“隐性育人”工作以来出现的问题、发展的空间来探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文章阐释了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及其意义,通过归纳国外“隐性教育”意识起源、壮大及现状,结合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及现阶段的焦点,从而引出本文研究命题,并同时说明了论文写作中运用的主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在进一步明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隐性教育研究,介绍了隐性课程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模式的建立。通过上位定义的明晰,进而阐释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作用,并同时概括了美国、英国、日本相关隐性教育实践。全文重点在于对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讨,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对策。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不自信”;人们对隐性育人理念的认识不足导致“显隐失衡”的问题长期存在;理论准备不够致使我们对隐性育人的资源开发及载体建设缺乏重视,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缺乏机制的保障,使得人们欠缺积极主动的意识去开展隐性教育工作。通过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了相应地解决对策:第一,改变“重显性轻隐性”的理念,加强隐性教育的意识。不光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研究者,我们的高校大学生本身,甚至是整个社会都应该有一定的“隐性育人”意识,从而使得这一理念渗透人心,避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遭到部分人理念上的抵制。第二,不断开发相关资源,优化大学校园的德育环境。资源不仅包括校内的物质、精神资源建设,还包括社会的物质、精神资源支持,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加强相关资源开发和载体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完善相关的机制,包括管理体系建设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第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隐”配合。二者配合的前提在于我们要明确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因此,必须在资源、方式方法和课程等多方面形成育人合力,从而促进相关工作的实效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