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安德列耶夫(ЛеонидНиколаевичАндреев,1871--1919),作为白银时代一个具有独特艺术才能的作家,因在艺术创作上的丰富性和多向性,在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独树一帜。对于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大家,研究者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及其戏剧创作上,对于《撒旦日记》这部在作家创作生涯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研究成果相对少一些。本文试从安德列耶夫的长篇小说《撒旦日记》(ДневникСатаны,1919)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三方面分析这部作品的创作审美特征。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小说中体现的作家思想。安德列耶夫生活于19-20世纪之交动荡不安的年代,亲身经历和目睹了当时的俄国在社会大转折时期的各种弊病。整个俄国处于善与恶斗争的世纪末图景中,作家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畸形的道德文化表达了强烈的憎恨和批判,对人类存在于荒诞世界的悲剧和人类未来的命运怀有浓厚的悲观情绪。第二章论述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撒旦颠覆了圣经中恶魔的原型,成为神圣的受难者--基督的形象,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安德列耶夫对现实、道德、哲学的思考。而拥有圣母容颜的玛利亚却是个没有灵魂、毫无廉耻的荡妇,这是对俄罗斯文化中的“永恒女性”价值的颠覆,也是人性泯灭的悲剧。福马·马格努斯这个梦想“引爆”人类的疯狂实验者,在恶的方面已经超越了撒旦。X·红衣主教是披着天主教的神圣外衣欺骗民众的灵魂堕落者,也是作家批判教会虚假本质的代言者。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小说的艺术特色。作家主要利用渗透一切的主观感受、变形和反讽三个重要的表现主义手法渲染了小说荒诞、悲剧的氛围,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象征、对立的时空不仅是作家构建小说结构的基本要素,也是揭示小说主旨的重要手段。同时小说具有日记形式和戏剧性元素的综合性体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