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共同构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横贯东西、畅通南北、连接陆海的重要通道,承载着全国40%的人口和44.1%的经济总量,与“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度衔接,共同构成我国陆海统筹,东西并举的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引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当前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而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对于制造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以及产能转移意义重大。长江经济带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下,将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等环境因素纳入考虑,探究长江经济带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于区域产业升级与转移集聚、产业协调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首先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基于产业关联理论、系统理论、协同理论,分析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其次,基于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和相互作用机理,从投入产出视角建立了物流业与制造业互为投入产出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与DEA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再次,基于以上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了测度,并从区域和省域两个层面分析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的结论有:(1)基于投入产出的视角,长江经济带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仍旧处于过渡区间的勉强协调水平,两业还未达到良性的耦合状态。从模型测算结果来看,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长江经济带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相对有效性还较低,远滞后于制造业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对有效性,最终阻碍了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2)长江经济带2007-2017年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时空演变趋势,长江下游地区最高,中游地区其次,上游地区最低;且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演变特征,经历了磨合-协调-磨合的发展过程。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差异显著,物流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制造业发展后劲不足,为中上游地区承接下游地区制造业产能的转移带来了挑战。(3)基于SFA回归模型的测算结果表明,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相对有效性较少受到环境因素与随机因素的干扰,且下游地区由于拥有更有利的经济、交通、科技等环境因素,使得物流业的投入有效性会被高估,而中上游由于不利的环境因素则会导致物流业投入效率被低估;反之,制造业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对有效性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与随机因素的干扰,且下游地区由于不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影响,导致制造业投入被低估了,中上游地区因存在更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交通、环境等因素,从而导致制造业投入效率会被高估。(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有利于物流业与制造业资本、人力、能源投入效率的提升;政府对产业财政投入的增加在促进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也会导致生产要素的浪费;科技创新水平投入的增加对于物流业投入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会造成制造业投入要素的浪费,目前两个产业对于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程度不高。关注影响产业耦合协调效率的因素对政府和企业制定发展策略具有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