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议题,只有人们恰当的认识了死亡,才能了悟生命的真谛,并学会珍惜生命,积极认真的过完有意义的一生,因此对死亡态度的研究是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死亡态度是可以被间接测量的对死亡事件多维的信念和感受,包含认知、情感和行动三种成分。目前国内对死亡态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学生,医护人员,癌症患者和老年人群体,而基于心理学角度对佛教徒群体进行的死亡态度研究还较少,所以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佛教徒死亡态度以及其与自尊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可以合理的将佛教生死观中的有益部分融入到生命教育和临终关怀工作中。本研究采用包括台湾中文版的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个人及环境变量信息三部分合成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对佛教徒的死亡态度特点和佛教徒死亡态度与自尊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佛教的生死观在生命教育,丧亲创伤治疗及临终关怀方面的应用意义。由于死亡态度量表没有在国内佛教徒群体内施测过,正式施测前对150名被试进行了预测,根据结果对量表进行了修订。最后确定了本文采用的23题版本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包括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五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1)本研究修订的23题版本的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在佛教徒群体内施测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总体上佛教徒死亡态度中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最高,与其它维度的得分差异显著,大多数佛教徒认为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3)总体来说,佛教徒的死亡态度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重病史、身体健康水平和家庭讨论气氛等基本背景变量上有显著差异,在皈依原因、信仰时间、诵经频率等宗教信仰变量上差异也显著。(4)总体来说,佛教徒自尊水平在重病史、身体健康水平、文化程度和家人支持态度变量上差异显著,在诵经频率和信仰时间两个宗教信仰变量上差异显著。(5)不同的自尊水平在死亡态度的五个维度上均差异显著,自尊水平高的被试在自然接受维度上的得分比自尊水平低的被试高,在其它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自尊水平低的被试。本研究对现有的有关死亡态度和自尊的理论进行了验证和补充,对佛教死亡学在心理领域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本研究对佛教死亡观中有益的理论在生命教育、临终关怀和心理咨询等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但是本研究也在被试选取和量表修订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