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填土边坡两级挡土墙稳定性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19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研究高填土边坡两级挡土墙的稳定性,分析了其中的影响因素,揭示了这些因素影响高填土边坡两级挡土墙稳定性的过程和规律,并结合分析提出了对高填土边坡两级挡土墙的建议。  首先,对某高填土边坡两级挡土墙失稳场地进行实地勘察,掌握了高填土边坡两级挡土墙失稳状态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失稳状态及失稳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总结出影响高填土边坡两级挡土墙稳定性的三个因素:降雨、滑动带和两级挡土墙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次,通过Geo-Studio2007系列数值分析软件中的SEEP/W,SIGMA/W和SLOPE/W三个软件按实际尺寸建立模型。模型建立后,分别研究了降雨期间边坡土体内水体分布,降雨强度对高填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降雨持续时间对高填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通过Excel中编写的计算表格分别采用传递系数法、美国陆军工程师团法和罗厄法对滑动带抗剪参数进行反演以确定滑动带抗剪强度参数,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来研究滑动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再次,研究了两级挡土墙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相互作用。最后提出了高填土边坡两级挡土墙的建议。  经过以上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当降雨强度小于土体的饱和渗透系数时,降雨首先在坡脚积聚,进而在素填土与含碎石粉质粘土的界面处积聚,并从界面位置的上下两侧向地面和土体方向移动;当降雨强度大于土体的饱和渗透系数时,部分降雨渗入土体,来不及渗入土体的降雨由地表排走,渗入土体内的降雨先使地表土体饱和,同时部分降雨在坡脚积聚,土体内出现上下两个水位线。随着降雨不断入渗,上下两个水位线不断靠近。  (2)降雨开始6小时内,降雨强度几乎不影响边坡土体内水体分布,地下水位分布基本一致,边坡安全系数几乎不受降雨强度的影响;6小时后,降雨强度才开始逐渐影响边坡土体内的水体分布,边坡安全系数逐渐受降雨强度的影响。降雨强度大的边坡安全系数较低,而降雨强度小的边坡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3)降雨过程中边坡安全系数逐渐降低,而降雨过后,随时间增长,边坡安全系数逐渐升高,并最终趋于稳定。并且降雨持续时间越长,边坡安全系数达到最终稳定所需的时间也越长。  (4)滑动带对边坡的滑动状态有重要影响。当考虑滑动带的影响时,滑动面更多部分位于滑动带位置,而安全系数较不考虑滑动带影响时更小。当滑动带经过加强处理后,滑动面位置发生改变,移至滑动带的上面,安全系数较不考虑滑动带影响时更大。  (5)上级挡土墙基础水平位移、下级挡土墙最大水平位移受下级挡土墙刚度影响较大。上级挡土墙基础水平位移虽小,但使上级挡土墙安全系数降低较大,且变化曲线呈缓变型,对上级挡土墙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其他文献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钢管混凝土结构在实践中越来越广泛。钢管混凝土充分利用了钢管和混凝土材料的优点,具有承载力高、塑性和韧性好、施工方便、经济效益好等特点。钢管和
随着社会与经济地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数量急剧上升,城市建设也趋向高速发展,所以高层超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致使基坑也愈来愈向更深,面积更大的方向发展。对于基坑工程这个复杂学
锚杆挡土墙是利用锚杆技术形成的一种挡土结构物,由锚杆、钢筋及外包混凝土组成。因其具有造价低,施工速度快,省工省料,占地面积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边坡支护中。提高锚杆挡土墙
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在总结了钢管混凝土柱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切槽钢套管混凝土柱的新形式,从理论上分析了切槽钢套管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大量开展了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剪性能试验和理论分析,基于丰富的试验资料提出了一系列节点抗剪强度计算的半经验公式。重新认识、识别已有丰富试验数据
钢筋混凝土作为一种经济实用的建筑材料在公路桥梁工程中广泛应用,但其耐久性一直受到关注,尤其在氯盐环境中,氯离子诱发的钢筋锈蚀是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不足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是结构抗震性能的核心目标。在实际工程中,通常需要对重要的结构进行抗倒塌分析从而调整设计使结构具有可靠的抗震性能,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二次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早期设计建设的桥梁无法满足目前的交通需求。对于无法适应现代交通运输需求,且经技术评定能够通过加固改造而达到使用要求的桥梁,综合考虑经济、社
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各地区。特别是那些城市化程度高且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将显示出脆弱性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隐患。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不可逆转,未来除了采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不仅承受着来自技术和知识迅猛发展的压力,还需要时常关注国家在政治和经济制度等方面的迅速转型。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