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前陆盆地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砂体展布特征其主控因素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luohai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川西前陆盆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资料以及前人成果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川西前陆盆地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的沉积体系特征,层序地层学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川西前陆盆地上沙溪庙组沉积相带分布规律及砂体展布特征。根据岩石组合、沉积组构、沉积序列以及沉积机理等因素,并综合运用前人已有工作成果,本文认为川西前陆盆地上沙溪庙组主要发育大陆沉积体系组,包括冲积扇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通过野外露头与钻井岩心观测,结合测井分析,川西前陆盆地上沙溪庙组层序的底界面主要表现为岩性岩相转换面;顶界面为上侏罗统遂宁组与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的分界面,识别出上沙溪庙组发育一个三级层序。通过沉积物平面变化,碎屑成分分析,石英颗粒成因类型,古流向分析及重矿物分析对川西前陆盆地上沙溪庙组进行了物源分析,发现研究区存在盆地西缘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及北缘米仓山-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两个物源。通过分析盆地内沉积相带分布规律研究了其砂体展布特征,发现龙门山及米仓山-大巴山逆冲推覆带的构造运动沉积相带分布的主控因素,而砂体展布特征则完全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分布。并在研究层序发育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基础上,分析了砂体结构特征,发现盆缘造山带构造运动引起的可容纳空间变化机制通过控制短期基准面升降过程,控制了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上沙溪庙地层中砂体结构、成因类型及发育规模。
其他文献
古地震是指保存在地质记录中的史前和历史上没有明确记录的地震(Wallace R E,1981),对于地质学家而言,地质记录永远是第一位的(林景星,2008)。古地震研究可以延长和补充短暂仪器记录
库布齐沙漠的物源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并存在周缘山脉侵蚀、就地起沙、黄河补给等诸多观点。碎屑锆石U-Pb年龄谱是物源示踪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沙
陕南镇巴-紫阳地区处于上扬子地块北缘与南秦岭的巴山弧形逆冲推覆系叠合部位,东西横跨扬子板块和秦岭造山带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勉略缝合带三大构造单元,该区经历了长期多体制
赵卡隆铁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我国著名的“三江”成矿带上,有着长期找矿勘察的历史。本文在收集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矿地球化学分析,对矿床
自晚三叠世秦岭造山带完成其主体拼合过程以来,西秦岭发育了众多的陆相山间沉积盆地,其中,晚中生代山间盆地记录秦岭造山带陆内演化阶段浅部地壳调整的详细信息,其盆地性质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