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左心室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建立0-12岁小儿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和左心室Tei指数的正常参考值,探讨其不同年龄阶段变化特征以评价左心室功能。方法:研究对象为经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正常的212例小儿。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按照年龄分7组,分别为:<1月组,1月~组,6月~组,1岁~组,3岁~组,6岁~组和9岁-12岁组。研究仪器为美国GE公司VIVID-7超声诊断仪,超声心动图在左室长轴和心尖四腔切面分别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末期直径,脉冲多普勒在心尖四腔切面测量二尖瓣口血流速度,心尖五腔切面测量主动脉瓣口血流频谱;测量二尖瓣口血流A峰终止处至下一心动周期E峰起始处的时间间隔(a),主动脉射血时间(b)。计算左心室脉冲多普勒Tei指数PW-Tei=(a-b)/b)。在心尖四腔切面切换到TVI模式,取3-5个心动周期图像存储于硬盘中进行后分析。QTVI在心尖四腔切面图像上测量二尖瓣环侧壁、间壁收缩期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测量心电图QRS波起点至Ea峰起点的时间间期(a’),Sa时间间期(b’)。计算QTVI-Tei=(a’-b’)/b’。统计学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对不同年龄组进行比较。结果:(1) QTVI测量的二尖瓣环侧壁和间壁的Sa在<1月组最低,随年龄增长而增大,1月~组到1岁~组显著增长。侧壁和间壁的Ea<1月组最低,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以1月~组和1岁~组改变显著。Ea/Aa随年龄增长而增大,E/Ea随年龄增长而减小,以1岁~组改变显著。各测值在3岁~组接近较大儿童。QTVI在心尖四腔切面上测量的侧壁和间壁Sa、Ea、Aa、Ea/Aa、E/Ea比较有差异(p<0.05),侧壁的Sa、Ea、Ea/Aa均大于间壁的Sa, Ea和Ea/Aa,侧壁的Aa, E/Ea小于间壁。(2)左心室Tei指数<1月组最高,并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1月~组和3岁~组显著降低,3岁~组接近较大儿童。二尖瓣环侧壁QTVI-Tei、间壁QTVI-Tei和PW-Tei相关(r=0.791,r=0.705,p<0.05)。侧壁QTVI-Tei和间壁QTVI-Tei相关(r=0.815,p<0.05)。(3)二尖瓣环直径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二尖瓣口血流E/A随年龄增长而增大。(4)年龄对Tei指数、QTVI速度参数的影响呈对数曲线模式。结论:(1) QTVI测量的0-12岁正常小儿左室速度参数和QTVI-Tei指数具有随年龄增大而变化的特征,3岁以内变化最大。对小儿进行左心室功能评价时必须考虑年龄因素。(2)本研究二尖瓣环侧壁和间壁的QTVI速度参数和Tei指数可作为临床各年龄组的正常参考值,进而评价左心室功能。(3)正常小儿二尖瓣环直径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本研究不同年龄组二尖瓣环直径可作为超声测量正常小儿二尖瓣环直径的参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