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室外浓度已经证实与心血管疾病有联系。PM2.5暴露的效应有可能是因为PM的化学成分而造成的。目的:探讨PM2.5及其化学成分对亚临床心血管效应的作用。方法:使用“动脉粥样硬化多种族研究队列(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MESA]))基线资料(2000年-2002年)进行横断面分析,PM2.5及其化学成分(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 [EC][有机碳organic carbon [OC]]硅[silicon]和硫[sulfur])与动脉粥样硬化亚临床指标,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um [CAC]),和颈动脉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之间的联系。研究对象由6,256名45-84岁未患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成人组成。使用3种方法估计PM成分暴露浓度:1)最近监测点(首要方法);2)反距离权重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 IDW);3)城市内部平均值。分别使用B超和CT检测CIMT和CAC,依据以往的研究结果,结合调查问卷获取的相关协变量信息,分析PM2.5及其成分与亚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结果:最近监测点估计暴露时,OC与CIMT的联系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PM2.5、EC、silicon和sulfur的联系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方法估计暴露时也观察到了某些联系,尤其是silicon,尽管这种联系并不是始终如一的。未见PM2.5及其化学成分与CAC(是否存在冠状动脉钙化或者冠状动脉钙化的程度)的联系。敏感性分析中,某些结果对研究城市的调整比较敏感。结论:主要方法(最近监测点和Model1)估计的OC与CIMT的增加之间的联系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使用第二种方法(IDW),OC与CIMT也存在着有统计学意义的联系。PM2.5化学成分的组成对PM暴露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效应是一个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