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贵阳地区42株红色毛癣菌生物学特性;探讨贵阳地区42株红色毛癣菌临床菌株的表型与感染部位的相关性。 方法:①大培养:采用SDA和PDA培养基,28℃、35℃温箱培养,测量菌落面积,绘成生长曲线。②小培养(方块法):采用SDA、PDA培养,观察镜下菌丝生长、孢子产生情况。③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和ITS5对红色毛癣菌的核糖体基因的ITS区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基因测序。 结果:纳入实验的42株红色毛癣菌共分离出3种表型:绒毛型、沟纹型、粉末型(或颗粒型)。在相同的培养基上,28℃时菌落生长速度快于35℃(P﹤0.05),在相同温度时,在SDA培养基菌落生长优于PDA培养基,在28℃菌落生长比较稳定,35℃时变异性较大。菌落在SDA培养基上见少量的小分生孢子,偶见大分生孢子。在PDA培养基产孢较丰富,镜下可见少量大分生孢子、厚壁孢子、结节菌丝。贵阳地区42株红色毛癣菌在各浅部感染均以绒毛型为首位,绒毛型在手足癣中占比例最高,粉末型在甲真菌病中所占的比例较高,沟纹型在体股癣中所占比例较高。42株菌株用形态学方法、生理试验及用ITS4、ITS5基因测序后均为红色毛癣菌。 结论:42株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与培养基和培养基温度有关,其表型与感染部位均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