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植体支抗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盖错牙合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ningmeng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牙合)深覆盖错(牙合)畸形的患者,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应用种植体支抗解决前牙深覆盖,并用上颌斜面导板和多曲唇弓整平Spee曲线,打开咬合,改善患者咬合和面型的矫治效果。材料和方法:选取大连市友谊医院2014年收治的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一例,女性,26岁,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Ⅱ类,凸面型。口腔卫生状况较差,牙龈轻度红肿。恒牙(牙合),双侧磨牙远中关系,双侧尖牙远中关系,左侧第一前磨牙正锁(牙合),右侧上颌第二磨牙为残根,探诊底穿,上颌左侧、下颌双侧智齿均未萌,水平阻生。上中线与面中线一致,下中线左偏约2mm。上颌拥挤度为15 mm,下颌拥挤度为20 mm,覆(牙合)5mm,覆盖13 mm,下颌切牙咬在上颌牙龈处,Spee曲线深度为7mm,Bolton指数前牙比为72.6%,偏小。本病例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检查和对患者的整体了解,拍摄头颅侧位片和曲面断层片并通过寄存模型的分析和研究,最终选择的治疗方案为:拔除右侧第二磨牙的残根,采用双颌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解除左侧第一前磨牙正锁(牙合),镍钛丝排齐整平牙列后,通过上颌磨牙区微植体支抗技术,有效的回收前牙;并配合前牙斜面导板和多用途弓打开咬合,减小覆(牙合)、覆盖,调整磨牙关系和中线关系,关闭间隙,并配合Ⅱ类牵引调整上下颌关系。治疗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和曲面断层片,取模型,给患者拍摄口内相和面相,观察患者的颌骨,颅面,牙齿以及软组织的情况。最后通过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模型以及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对比分析,评价矫治后的效果。结果:矫治时间共计22个月,治疗后解除牙列拥挤,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均减小,覆盖由原来的13mm减小到3mm,中线基本对齐,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中性,Spee曲线曲度由原来的7mm减小到3mm;曲面断层片显示:牙齿排列整齐,牙根基本平行,全口牙槽骨未见明显异常,未发现明显根吸收的现象,双侧髁突对称无异常;头颅侧位片显示:患者SNA减小3°,SNB减小1°,ANB减小了2°,NA-PA减小了2°,骨性Ⅱ类错(牙合)得到改善。上前牙突距减小了7mm,可见上颌前牙突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U1-NA减小了29°,上颌牙虽然回收明显,但有些过矫正出现上颌前牙舌倾。L1-MP减小了5°,L1-NB也减小了2°,说明下切牙有轻度的内收和直立。前面高由原来的62变成64,后面高没有改变,并且FMA由27°增长2°变成29°,提示下颌骨有轻微的瞬时针旋转,而且我们对于下颌骨的垂直向改变,控制良好。软组织侧貌也有很大的改善,Z角由65°增大到67°,H角由23°减小到16°,说明下面部侧貌得到改善。ULEP减小2.8,LLEP减小1.4,提示上下唇软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回收。结论:本病例通过直丝弓矫治技术,利用微种植体支抗技术回收上颌前牙,并通过斜面导板打开咬合,改善患者前牙区的深覆盖并减小深覆(牙合),使后牙达到良好的尖窝咬合关系,并使患者的面部软组织侧貌得到很大改善。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借助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建立骨缝精确标识性颅面骨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生物力学的方法解释上颌前方牵引之前是否需进行快速扩弓这一富有争议的问题,为临床上更好地
目的:研究纳米载银树脂基托在体外对变形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效果,并测得其对树脂基托冲击强度的影响。方法:用液体稀释法测定纳米载银抗菌剂对变形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
船舶善意取得属于“原始取得”抑或“继受取得”理论上存在分歧与争议.船舶善意取得宜定性为原始取得,以与登记对抗逻辑体系协调一致,但存在于船舶上的法定船舶优先权、登记
目的通过对上颌前突需要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且需要强支抗内收上切牙的患者进行CBCT影像测量,分析上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探讨牙根吸收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尽可
传统的质证程序主要针对有形证据设置,面对诸如微信等电子证据则明显力不从心.由于微信质证涉及的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因此学界对此专门讨论并不多见,法律规定的统一适用性
目的建立即刻种植不同负荷方式修复的动物实验模型,利用CBCT、Micro-CT,联合口内X线片,评价不同负荷方式对牙种植体周围骨松质结构的影响,探讨CBCT测量的精确性。方法4只健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