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频发,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到后来的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东北洪涝灾害,自然灾害风险正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的作用没有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其防灾减灾的功能却没有得到重视,城市中的房屋建筑物、城市道路、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抗震防灾能力不足。每当有自然灾害发生时,城市基础设施往往是毁于一旦,甚至成为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第二杀手,更不要提其防灾功能了,因此研究城市自然灾害风险防灾减灾问题,建立完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基础设施供给机制,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灾害发生造成的损失,让城市基础设施在自然灾害风险防治中发挥预警、救援、恢复和重复建设的功能已经成为我们防灾减灾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主要使用了文献资料法、系统综合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文章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防灾减灾研究取得的成果。然后分析了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与自然灾害风险防治之间的关系,学习和利用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分析我国所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风险的特点、危害;按照不同的标准将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基础设施供给进行分类,如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明确基础设施在防灾减灾工作的预防、救援、恢复与重建的重要作用。紧接着分析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以及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的现状,肯定了我国在防灾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提出了防灾基础设施供给的以人为本、科学性、针对性、可重复利用性、完备性、整合性等六个标准与原则,发现了我国防灾基础设施供给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城市基础设施的承灾能力不足;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基础设施缺乏定期维护和适时更新;防灾基础设施供给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引致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落后。而后又分析了美国、日本等国外城市基础设施供给防治自然灾害风险的经验及启示:注重资源整合、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抗灾减灾的机制;建立并逐步完善覆盖全城的、通畅的避难场所、避难系统;加强房屋建筑物、公共场所建筑物的抗震防灾功能,充分做好日常防灾准备工作。最后提出了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供给提出了四项政策建议:第一加强防灾基础设施供给的组织建设;第二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基础设施供给的法律体系;第三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基础设施供给的监督;第四发挥科技创新技术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就是视角比较独特,以往虽然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本文独选了基础设施供给的这个角度,力求从最基础方面出发,为我国城市防灾减灾提供依据。但是本文还有很多不足,如数据资料不够充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