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目前脑卒中的损伤机制十分复杂,多种因素参与其中,而针刺效应主要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和促进神经可塑性两方面实现,现阶段缺乏针刺干预促进神经可塑性的效应机制研究,且信号通路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cAMP/PKA-pCREB信号通路,探讨针刺“百会、内关、三阴交”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神经可塑性恢复机制,为临床针刺治疗促进脑缺血损伤后功能康复提供有效的循证依据。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SD大鼠37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刺组12只、模型组13只、假手术组12只。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用线栓法制备。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不采取干预措施,仅进行相同时间、相同程度的抓捉对照。针刺组取大鼠“百会穴”和患侧“内关穴、三阴交”,百会穴:向前或向后斜刺2mm,捻转平补平泻(角度90-180°,60-120次/min)30秒,内关穴:直刺,进针1mm,大幅度(角度>180°)快速(>120次/min)捻转30秒,三阴交穴:直刺,进针5mm,小幅度(角度<90°)慢速(<120次/min)捻转30秒,每天1次,每周干预6天,休息1天,连续治疗21天。将所有造模完的的大鼠按Zea Longa法进行纳入排除,每组大鼠均在术后第24h、7、14、21天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来评定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各组大鼠在第7、14、21天进行取材(左侧大脑皮层组织),运用免疫印迹、Elisa、RT-PCR检测脑缺血区组织内cAMP、PKA、pCREB表达的情况。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21.0软件创建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MNSS评分结果显示:术后24h:针刺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表明针刺干预开始前,针刺组和模型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相比无明显差异;术后7天、21天:针刺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4天:针刺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14天时,模型组与针刺组相比,P值最低,显著性最大。2.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内cAMP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术后7天、14天、21天:针刺组与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内cAMP含量相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7天-14天时,针刺组大鼠脑组织内cAMP含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第14天时,针刺组大鼠脑组织内cAMP含量达到最高,而14天-21天时,针刺组大鼠脑组织内cAMP含量开始降低,提示针刺可影响缺血脑组织中cAMP的表达。3.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内PK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术后7天,针刺组脑组织内PKA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4、21天,针刺组脑组织内PKA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表明针刺后可以影响脑缺血后大鼠脑组织内PKA的含量。第7-14天时,针刺组大鼠脑组织内PKA含量呈升高的趋势,14天时,PKA含量升到最高,而14天-21天时,针刺组大鼠脑组织内PKA含量呈明显降低的趋势,但均优于模型组。4.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内pCREB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术后7天:针刺组脑组织内pCREB的比值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4天、21天,针刺组脑组织内pCREB的比值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表明针刺后可以影响脑缺血后大鼠脑组织内pCREB蛋白的表达。结论:1.造模成功后大鼠运动神经功能缺损明显,针刺“百会、内关、三阴交”能够明显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2.针刺“百会、内关、三阴交”可促进缺血脑组织内cAMP、PKA、p-CREB蛋白的表达,从而激活cAMP/PKA-pCREB信号通路,这可能是针刺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