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制度化还是非制度化的社会保障,都应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人文关怀。本文就是以“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从伦理视角对低保制度进行审视、分析和研究,并从救助理念等五个方面指出了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伦理缺陷,在此基础上尝试着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和建议,目的是使这一制度能够不断健全和完善,能够更好地造福于弱势群体,为构筑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首先简要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低保制度的研究现状,从中发现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比如:对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欠缺研究、地区间差异未引起足够重视、伦理维度未纳入研究,从而导致了研究讨论不够深入和全面等,并将这些不足之处作为本研究的切入点。另外,还介绍了本研究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以及本文结构和主要创新。 第二部分是对制度选择的讨论,首先简单回顾了我国低保制度自创立以来所经历的五个阶段,即:试点阶段、推广阶段、普及阶段、落实阶段和提高阶段,然后对制度创建过程中的三种有代表性的模式作了描述和比较:上海模式采取了慎之又慎的态度,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予以解决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遗憾;武汉模式使制度更加简单明了,但改革的不彻底却导致相当一部分救助对象被推了出去;而重庆模式则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正向全民纳入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反映出了各个城市在制度创新方面走过的艰难曲折的路程。 第三部分是我国低保制度的实施现状,首先简要介绍了制度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果,然后从救助理念等五个方面指出了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其中,救助理念方面:传统救济“三无”对象的情结难解,恩赐思想仍有市场;救助对象方面:认定过程存在伦理缺陷,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遭受歧视;救助模式方面:制度与相关社会政策的衔接尚不紧密,民间作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救助方法方面:标准制定尚欠科学合理,收入核算缺乏切实依据;救助内容方面:配套救助不完备,内外结合失衡,并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第四部分是我国低保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本部分以“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对第三部分提出的问题一一给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和建议。首先,救助理念应从施舍、怜悯的不平等理念向尊重公民的基本生存权的理念转变;其次,尊重低保对象权利,重视人文关怀,并争取早日将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低保;再次,加强支持系统的建设,实现从单一的国家救助模式向多元复合救助模式的转变;第四,运用专业技术方法,规范管理操作;最后,在完善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更新积极救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