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课题是关于《黄帝内经》与《道德经》中“道”理论的比较研究。将《内经》和《道德经》置于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比较分析二者“道”的理论体系,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比较,从而找出这两部巨著之间“道”的亲缘关系。为研究《内经》成书时代及背景,道家思想对《内经》的影响进行有益的探索,并为其理论的构建提供客观依据。为多学科,特别是从哲学角度研究《内经》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研究方法:采用比较学的方法,针对《内经》与《道德经》中关于“道”的观点与内容,进行文献整理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客观确实的结论。研究内容:分析《内经》与《道德经》二者关于“道”的概念、含义及理论实际运用的异同之处、哲学思想的相关性、大文化哲学背景对其理论构建的影响等内容,从“道”的含义概念及“道"的应用领域两个方面分析、考察《内经》与《道德经》中“道”的理论体系。研究结果:先秦两汉时期的大文化背景是《内经》与《道德经》成书的基础渊源,受其影响这两部著作中关于“道”的写作风格、学术思想都非常接近,可以说《内经》完全继承了《道德经》中“道”的理论观点,可以证明《内经》与《道德经》两书对“道”的认识上确有亲缘关系。且因《内经》在运用“道”阐释生命现象过程中,自然使其赋予了医学属性,使“道”更拥有诸多实际应用意义;而《道德经》中的“道”则更偏向于哲学上的意义。结论:本研究运用文献学方法从多学科角度探讨《黄帝内经》与《道德经》中“道”的理论体系的异同。通过比较结果表明:《黄帝内经》与《道德经》同是在中国古代大文化、大哲学背景下确立与问世的,《内经》完全继承了《道德经》中关于“道”的理论观点,《内经》对老子道论的继承是全面的,而且又有所发展。它继承了老子的道论自然观,承认“道”的形上性,以之作为自己的医学哲学基础,同时又将其落实到形而下,落实到可操作的层面,由哲学转入科学,为中医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书在继承性上是一脉相承的,且《内经》在运用“道”阐释生命现象的过程中,对承自《道德经》的“道”论进行发挥、改造和创新,为“道”赋予了医学属性,拓展了老子“道”理论的应用领域,从而促进了古代哲学“道”理论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