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神庙剧场考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promethean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神灵信仰的崇拜是泰山文化的核心内容,这一点在国家祭祀和民间信仰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历代繁盛的祭祀活动给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其中神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神庙中有一部分修建了用以祭祀娱神的剧场建筑即神庙剧场。泰山神庙剧场主要有东岳大帝神庙剧场、碧霞元君神祠剧场、关帝神庙剧场、王母娘娘神庙剧场及今已不存的佛寺剧场、城隍庙剧场,另外还有其它小型神庙剧场。这些残存的神庙建筑和碑刻上所镌刻的历史信息,对于泰山民间信仰与神灵祭祀及演剧研究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目前虽有部分研究论著涉及这些神庙剧场及其演剧活动,但仍旧没有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出现。本文期望通过对泰山神庙剧场的考察论述,能把泰山祀神演剧活动的发展脉络梳理清楚,同时为戏曲文物的研究增添有益的神庙剧场及其演剧活动的资料。本文通过对神庙剧场的考察,结合泰山、泰安地方史志文献中演剧活动记载来对泰山神庙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进行全面的论述。根据不同的神灵信仰分别考述其神庙剧场及其演剧活动,有区别性的对各个神庙剧场进行考察论述,同时也总结其存在于泰山的相关性。论文主体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泰山岱庙剧场考,主要通过考述岱庙历史及庙貌、演剧场所和祭祀演剧活动的内容三个部分来完成。其中通过本文考证岱庙内大露台实为天贶殿月台之延伸,小露台创建之初应为具有舞台表演性质的露台建筑,由于特殊原因大露台更多的承揽了祭祀演艺的功能,小露台却丧失了舞台表演功能。除此之外东岳庙会期间岱庙内临时性戏台随处可见,岱庙内的演出内容更是丰富多彩。第二部分是碧霞元君神祠剧场考,首先对岱顶碧霞祠及其乐舞楼进行考述,本文对碧霞祠创建年代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通过考证碧霞祠应创建于宋真宗东封之后但不晚于宋仁宗嘉佑年间,而非汉唐或者宋真宗东封时。泰山香社的繁盛与碧霞元君信仰息息相关,本文详细考述了其祭祀活动中的酬神演戏活动。第三部分是泰山关帝庙及其戏楼的考述,通过史料的梳理考证了泰山关帝庙的历史沿革,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对其戏楼演剧活动有详尽的考述。第四部分是王母池及戏亭的考述,其戏亭悦仙亭是泰山唯一的亭榭式戏台建筑。第五部分是其它今已不存或规模较小的神庙剧场的考述,其中包括泰安城隍庙戏楼、高里山相公庙戏台、灵岩寺戏台、祝阳总司庙戏台及鱼池古街三连台。文章中这五部分对各神庙内戏台建筑的详细考述应为首次,以期对戏曲文物与民俗的研究增添更丰富的考察资料。综上对泰山岱庙、碧霞祠、关帝庙、王母池、城隍庙、灵岩寺、高里山神祠、祝阳总司庙、鱼池古戏台等庙宇与剧场建筑及其演剧活动的考述,可以总结出泰山神庙剧场总体特点是:神庙剧场建筑数量较少并且无论从创建年代抑或建筑形制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其演剧活动一直以来呈现繁荣状态,这与泰山信仰在民间祭祀中的繁盛是分不开的。
其他文献
信号在传输与检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干扰与设备内部噪声的影响,使接收端收到的信号偏离真实信号。为排除干扰的影响,就要对原始信号进行滤波。H∞滤波问题为近年来研
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河流作为水资源的主要载体,具有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和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双重功能。然而,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
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翻译项目的原文为2007年《剑桥指南之无神论》上刊登的一篇学术研究型文章《宗教中的人类学理论》,原文作者为Stewart E. Guthrie。本报告在介绍翻译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人口集聚程度加大,工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该《规划》明确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社
本文论述了保偏光子晶体光纤的研究进展,结合稀土掺杂保偏光子晶体光纤的项目研究背景,采用相对于石英能获得更高的稀土离子掺杂浓度,且软化温度较低的多组份玻璃为材料,设计
随着现代板级通信的速率越来越高,基于电互连技术的传输架构,由于其本身存在的缺陷,已经逐渐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光进铜退”的呼声也就变得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众多研究
近几年来,伴随着非线性电力电子器件广泛应用,电网中产生了大量的谐波,无源滤波器已不能正常满足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有源电力滤波器可以克服无源滤波器谐波抑制的缺点
由于固态硅微波脉冲功率晶体管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大功率、高增益、高可靠等特点,如今广泛应用于通讯、雷达、电子对抗等领域。本文从硅微波功率晶体管的设计考虑出发,对管
光波导即为折射率高的区域被折射率低的区域包裹而成的结构,它可以把光限制在较小的区域内传播以提高光密度,从而更好的利用非线性晶体的非线性性质或者降低激光材料的泵浦阈
<正>智能家居的发源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有少量的电子技术被应用于家用电器中,被称为住宅电子化;90年代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全防范等各自独立的系统被逐渐融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