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稀土掺杂发光功能玻璃与玻璃陶瓷的制备与光谱性能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7691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分子银团簇([Agm]n+,可视为n个Ag+与(m-n)个Ag0聚合而成)尺度与电子费米波长相当(亚纳米),介于银原子(Ag0)或银离子(Ag+)与银纳米颗粒(AgNPs)之间,由于尺寸效应,其能级结构不连续。[Agm]n+具有光效高、发光波段可调和光化学稳定性好等显著优点,在光谱转换、生物传感、能源和催化等领域均有重要应用前景。然而,如何使银团簇尺度稳定并均匀分散,一直是研究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本论文提出用无机玻璃网络结构来稳定和分散银团簇:采用溶解度调控方法来形成绿白光发射的[Agm]n+,采用补偿玻璃网络中带负电四面体电荷的方法来形成红橙光发射的[Ag2]2+。进一步地,在银/稀土共掺的玻璃中,利用银团簇与稀土离子(Ln3+)之间的能量传递来拓宽稀土离子的激发波段,并探讨了银/稀土共掺发光玻璃应用于太阳光谱转换的可能性;而在共掺多相玻璃陶瓷中,通过选择性地将银富集于富硼玻璃微分相,将稀土富集于氟化物纳米晶相,有效抑制了银-稀土之间的能量传递,大大提高了共掺玻璃陶瓷的发光效率,这种材料展现了在LED白光照明领域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研究了银/稀土共掺杂的氟氧化物硼铝硅酸盐体系玻璃,采用高温熔融-急冷法制备基础玻璃,随后经过热处理制备了多相玻璃陶瓷(含有富硅玻璃相、富硼玻璃微分相和氟化物纳米晶相)。利用差热分析(DTA)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玻璃的析晶行为,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能量散射X射线谱(EDX)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等手段研究了玻璃陶瓷的微观结构特征,利用核磁共振(NM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玻璃网络的局域配位结构,利用吸收光谱(UV-Vis-NIR)、光致发光光谱(PL)和时间分辨光谱(TRES)研究了玻璃和玻璃陶瓷的光谱学特性。结果表明,玻璃中的银可分别以Ag+、[Agm]n+、[Ag2]2+或AgNPs形式存在,各发光中心具有特征的能级结构和发光性质,并可利用玻璃化学手段实现各发光中心之间的转化。最终,研究总结了银/稀土共掺玻璃和玻璃陶瓷中实现重掺杂和高效发光的玻璃化学条件,总结了该类玻璃和玻璃陶瓷组成-结构-发光性能间的关联调控规律。1.基于溶解度调控Ag+和Ag0聚合为[Agm]n+。主要调控手段有:(1)引入具有高Ag+溶解度的B2O3成分,实现Ag重掺杂;(2)利用热处理将部分Ag+还原为Ag0;(3)引入浓度高于其溶解度的Ag+,调控Ag+和Ag0聚合生成[Agm]n+。2.采用电荷补偿方法调控Ag+形成[Ag2]2+。玻璃网络中,[BO4]-、[AlO4]-和[ZnO4]2-带非平衡电荷,在[ZnO4]2-或两个近邻的[BO4]-/[A104]-附近,两个Ag+可形成[Ag2]2+以完成电荷补偿。组分为 56SiO2-15Al2O3-14CaF2-10ZnF2-5B2O3-1AgNO3的玻璃具有典型的[Ag2]2+红橙光发光特性,发光效率高达81.2%。引入其他一价离子(如Na+)与Ag+相互竞争进入电荷补偿位置,可抑制生成[Ag2]2+。由此可实现[Ag2]2+红橙色发光向Ag+蓝色发光的调控。3.在玻璃中,可利用银团簇与稀土之间的能量传递,拓宽稀土离子激发波段。通过银/稀土共掺杂,利用玻璃中Ag+、[Agm]n+与[Ag2]2+向稀土离子(Ln3+)的能量传递,有效地敏化增强了 Ln3+发光并拓宽了 Ln3+的激发光谱响应,可用于太阳光谱调制来提高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4.制备了均匀分布富硼微分相、富硅玻璃相和氟化物纳米晶相的玻璃陶瓷,通过将银和稀土选择性富集于不同相中,大大提高了玻璃陶瓷的发光量子效率。基于此原理,Ag/Er、Ag/Ho、Ag/Nd共掺玻璃陶瓷可获得相当于前驱体玻璃约2倍的发光量子效率。
其他文献
迄今为止发现数量尚极其有限的古生菌病毒群体却已展现了极为丰富的多样性,对它们的研究正使人们对病毒的起源、分类和对生命进化的影响形成新的认识。目前报道的古菌病毒大多分离自环境,有关温和病毒的研究尚很少,而生物信息学预测古生菌基因组上整合有不同家族的前病毒区域。此外,对古生菌温和病毒与宿主关系的研究也十分缺乏。本研究从携带二十面体包膜病毒SNJ1的溶原菌株Natrinema sp. J7-1中分离到另
河道截流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关键节点,立堵截流法是当今世界上最常用的截流方法。对于大流量、高落差的截流工程,单戗堤立堵截流龙口水头落差大,水流能量集中,流速大,截流难度高。宽戗堤立堵截流、双戗堤立堵截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单戗堤立堵截流的龙口水力条件,但施工组织复杂,施工强度大,施工场地与场内交通要求高,龙口水力控制难度大。为此本文从分析戗堤下游水位对龙口水力条件的影响出发,提出截流工的概念,探讨采用
自1973年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被发现,研究者们定位了三个光敏核不育基因(Photoperiod-sensitive Male Sterile, pms):pms1、pms2和pms3,它们分别位于7号、3号和12号染色体上,由于表型鉴定的复杂性,并没能成功克隆到光敏核不育基因,研究者们仅在光敏核不育水稻生理生化以及细胞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至今还没有对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期的转录组和蛋白质
与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一样,中国博物馆文创起步较晚,但发展势态迅猛,社会效益凸显。国内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实践,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同时积极与市场对接,通过授权、合资、代销、定制等合作形式开展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经营活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彰显中华文明独特魅力。
蛋白质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一旦蛋白质形成了错误的空间结构,直接导致其生物学功能的丧失或改变,继而引起众多相关疾病,迄今已发现有二十多种蛋白质的错误折叠与疾病相关。传染性海绵样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 TSEs)即所谓prion疾病(prion diseases)是一类慢性的、可在多种哺乳动物之间广泛传播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冰晶粒子虽然只占悬浮的水汽凝结体的很少部分,但它强烈影响地球辐射平衡和气候,以及云电极化和降水,是当前科学研究的重点。初始冰晶的形成是一种核化过程。目前冰晶的核化理论并不完善,特别是异质核化过程,受气溶胶和大气环境的影响。大气中冰晶形成过程极其复杂且未被完全认知,其内在的实际主导机制以及环境条件,气溶胶特征和冰晶进一步增长之间的清晰联系并未建立。当前对云内冰晶形成的外场观测很少,特别是初始的冰晶形
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DNA被广泛关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A、T、G和C)的变异而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对其相关研究如今已成为全世界科学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的热点。通过化学的手段,设计灵敏检测单碱基变化的核酸探针意义重大。细胞内的DNA合成是一个基本的生物细胞增殖的核心过程,定量监测DNA合成常被用于研究生物化学细胞周期、组织发育和再生、药效评判及其他许多重要的生
数十年内,拓扑物理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从早期的量子霍尔效应到反常量子霍尔效应、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自旋量子霍尔效应,出现了不受介质、杂质、缺陷、热扰动影响的量子化平台效应。最早,人们通过TKNN拓扑数将此量子化平台效应与拓扑联系起来。随后,人们又提出了更多新奇的拓扑效应,如拓扑绝缘体、拓扑超导、拓扑保护的Weyl费米子、Majorana费米子。他们共有的特性是扰动对他们的拓扑性质不会产生影响。拓扑效应
我们从水稻Nipponbare EMS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一个生长发育受阻,根构型改变,不能利用Fe(Ⅲ)(柠檬酸-Fe(Ⅲ))的水稻突变体。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克隆到该突变基因为水稻Fe(Ⅲ)吸收代谢途径中合成DMA(麦根酸)的关键酶——OsNAAT1(LOCOs02g20360)。而DMA是用来螯合Fe(Ⅲ)以供植物根系吸收Fe的载体(Phytosiderophore),因而,该基因的突变使Os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Internet)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描述和分析地球空间上的各类信息的方法和处理手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很多相应的网络GIS产品。GIS逐步从集中式面向单机单用户的主机GIS、桌面GIS发展到基于C/S和B/S应用模式的分布式GIS,在互联网上提供地理信息,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空间数据需要被广泛共享、交换与使用,空间数据存储与处理环境从传统集中式向分布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