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Fe(III)吸收功能缺失突变体Osnaat1的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I_want_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从水稻Nipponbare EMS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一个生长发育受阻,根构型改变,不能利用Fe(Ⅲ)(柠檬酸-Fe(Ⅲ))的水稻突变体。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克隆到该突变基因为水稻Fe(Ⅲ)吸收代谢途径中合成DMA(麦根酸)的关键酶——OsNAAT1(LOCOs02g20360)。而DMA是用来螯合Fe(Ⅲ)以供植物根系吸收Fe的载体(Phytosiderophore),因而,该基因的突变使Osnaat1的根系不能再合成、分泌DMA,使Fe(Ⅲ)不能吸收;并造成DMA合成底物NA大量在根部和地上部分积累。但是,OsNAAT1的突变并没有使突变体完全失去Fe的吸收能力。实验证明它能利用溶液中的Fe(Ⅱ)(EDTA-Fe(Ⅱ))或者淹水土壤中富含的Fe(Ⅱ)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这个事实也为水稻是即可以利用Fe(Ⅲ)也可以利用Fe(Ⅱ)的禾本科植物提供了突变体材料证据。同时,OsNAAT1的突变,反而可以刺激水稻中Fe的吸收,使淹水条件下栽培的水稻秸杆、稻米尤其是精米中Fe、Zn等金属元素的含量同野生型相比大大提高。在有Fe(Ⅱ)提供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时,水稻基因芯片分析结果表明:Osnaat1中Fe(Ⅲ)吸收代谢、转运途径中的相关基因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上调。另外,即使是野生型在Fe(Ⅱ)为Fe供应形式的培养条件下,分泌的DMA量也比其在Fe(Ⅲ)培养条件下分泌的量要高很多;Fe(Ⅲ)吸收机制相关基因也被上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水稻中Fe(Ⅱ)和Fe(Ⅲ)的吸收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一方面,水稻Fe(Ⅲ)吸收减少或吸收途径的破坏,能促进Fe(Ⅱ)吸收机制的增强,使Fe的运输效率和积累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水稻吸收Fe(Ⅲ)可能与Fe(Ⅲ)在水稻中特殊的氧化-还原地位有关,Fe(Ⅲ)有可能通过Fenton反应生成一部分O2,缓解淹水条件下水稻根系所受的低氧胁迫损害。因此,Fe(Ⅲ)的吸收,极有可能为水稻在淹水环境下抵抗低氧逆境而能正常生长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在Fe(Ⅲ)为供Fe源并Pi缺乏的溶液培养中,突变体的表型也得以恢复。ICP-MS分析表明:这种条件下,Osnaat1中的Fe、Zn元素含量较不缺Pi的条件大大提高。而基因芯片分析结果却显示:在缺Pi且存在Fe(Ⅲ)条件下生长的Osnaat1中,已知的Fe(Ⅱ)和Fe(Ⅲ)吸收途径中的相关基因都较Fe(Ⅲ)且供Pi的条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暗示缺Pi条件下,可能存在目前不为人所知的Fe的吸收、运输机制。在水稻中,Pi的吸收和Fe的吸收或者Pi和Fe的信号转导之间可能存在着密切的互作关系。OsNAAT1的突变还导致植株根部乙烯合成、释放增加,而地上部分乙烯合成减少,当对根部试用乙烯合成或作用抑制剂时,突变表型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另外,Osnaat1在透气性好的土壤中生长时,同样可使一部分突变性状得到改善。从基因芯片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根部的乙烯合成酶OsACO1被上调,很多与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植物体内O2运输、代谢,低氧胁迫诱导相关的基因被上调。而当提供Fe(Ⅱ)时,植株Fe营养得到改善后,这些现象即消失。说明突变体中Fe的缺乏响应同样会导致植物激素——乙烯代谢的紊乱与失调;会降低水稻淹水条件下抵抗氧逆境的能力,使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遭到损害。而一旦水稻脱离了淹水这种低氧逆境,这种由Fe缺乏造成的损害发生程度就会被大大降低。
其他文献
纳米孔由于其自身特殊的结构特点,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纳米孔传感器及基因测序方面,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应的纳米孔技术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可控地制备以及有效地调控纳米孔的结构,是基于纳米孔的设备集成的最基本的前提,对相关器件的开发和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借助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技术,本论文主要对制备的镁(Mg)纳米孔进行了结构的表征、电子束辐照下的愈合机制的探索、与孔形有
本文以王廷相伦理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王廷相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方法论基础。笔者认为王廷相受到商业文化的熏染,经历了仕宦生涯的历练,而明王朝面临的政治、军事危机以及理学、心学发展中显现出的种种问题,让王廷相产生了深切的忧虑,这一切促使王廷相在本体论上继承张载的气学,在伦理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展现出面向现实的特征。而在方法上,王廷相提倡怀疑精神,追求“自得”之学,同时他还将经验主义
迄今为止发现数量尚极其有限的古生菌病毒群体却已展现了极为丰富的多样性,对它们的研究正使人们对病毒的起源、分类和对生命进化的影响形成新的认识。目前报道的古菌病毒大多分离自环境,有关温和病毒的研究尚很少,而生物信息学预测古生菌基因组上整合有不同家族的前病毒区域。此外,对古生菌温和病毒与宿主关系的研究也十分缺乏。本研究从携带二十面体包膜病毒SNJ1的溶原菌株Natrinema sp. J7-1中分离到另
河道截流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关键节点,立堵截流法是当今世界上最常用的截流方法。对于大流量、高落差的截流工程,单戗堤立堵截流龙口水头落差大,水流能量集中,流速大,截流难度高。宽戗堤立堵截流、双戗堤立堵截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单戗堤立堵截流的龙口水力条件,但施工组织复杂,施工强度大,施工场地与场内交通要求高,龙口水力控制难度大。为此本文从分析戗堤下游水位对龙口水力条件的影响出发,提出截流工的概念,探讨采用
自1973年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被发现,研究者们定位了三个光敏核不育基因(Photoperiod-sensitive Male Sterile, pms):pms1、pms2和pms3,它们分别位于7号、3号和12号染色体上,由于表型鉴定的复杂性,并没能成功克隆到光敏核不育基因,研究者们仅在光敏核不育水稻生理生化以及细胞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至今还没有对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期的转录组和蛋白质
与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一样,中国博物馆文创起步较晚,但发展势态迅猛,社会效益凸显。国内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实践,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同时积极与市场对接,通过授权、合资、代销、定制等合作形式开展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经营活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彰显中华文明独特魅力。
蛋白质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一旦蛋白质形成了错误的空间结构,直接导致其生物学功能的丧失或改变,继而引起众多相关疾病,迄今已发现有二十多种蛋白质的错误折叠与疾病相关。传染性海绵样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 TSEs)即所谓prion疾病(prion diseases)是一类慢性的、可在多种哺乳动物之间广泛传播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冰晶粒子虽然只占悬浮的水汽凝结体的很少部分,但它强烈影响地球辐射平衡和气候,以及云电极化和降水,是当前科学研究的重点。初始冰晶的形成是一种核化过程。目前冰晶的核化理论并不完善,特别是异质核化过程,受气溶胶和大气环境的影响。大气中冰晶形成过程极其复杂且未被完全认知,其内在的实际主导机制以及环境条件,气溶胶特征和冰晶进一步增长之间的清晰联系并未建立。当前对云内冰晶形成的外场观测很少,特别是初始的冰晶形
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DNA被广泛关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A、T、G和C)的变异而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对其相关研究如今已成为全世界科学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的热点。通过化学的手段,设计灵敏检测单碱基变化的核酸探针意义重大。细胞内的DNA合成是一个基本的生物细胞增殖的核心过程,定量监测DNA合成常被用于研究生物化学细胞周期、组织发育和再生、药效评判及其他许多重要的生
数十年内,拓扑物理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从早期的量子霍尔效应到反常量子霍尔效应、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自旋量子霍尔效应,出现了不受介质、杂质、缺陷、热扰动影响的量子化平台效应。最早,人们通过TKNN拓扑数将此量子化平台效应与拓扑联系起来。随后,人们又提出了更多新奇的拓扑效应,如拓扑绝缘体、拓扑超导、拓扑保护的Weyl费米子、Majorana费米子。他们共有的特性是扰动对他们的拓扑性质不会产生影响。拓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