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文坛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曾六次入围布克奖,最终,他凭借《阿姆斯特丹》赢得此奖。他常常探讨死亡、爱欲和善恶的问题,笔触细腻、犀利,揭露现代人内在的恐惧和不安,得到了很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他的作品数量众多,质量颇高,且涉及面广:人性、战争、自然等等都是他书写的内容。《儿童法案》这部作品则体现了麦克尤恩在儿童问题方面的思考。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笔者将正文部分安排为四章:绪论部分是问题的提出。笔者将介绍本论文选题和写作的缘起,伊恩·麦克尤恩的整体研究现状、《儿童法案》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从身份和空间两部分分析《儿童法案》中的家宅空间。首先,分析菲奥娜和丈夫杰克各自的伦理身份。指出虽然菲奥娜是一位经济独立的职场女性,然而家宅空间的实际掌权者依然是丈夫杰克。其次,从现有的夫妻身份和缺失的父母身份两部分入手,分析伦理身份对家宅内涵的影响。第二章同样从身份与空间入手,分析《儿童法案》中的工作空间。这个空间中的人物包括菲奥娜和当事人亚当。首先,从菲奥娜的身份切入,说明由于婚姻的破裂、家庭权力的丢失使得菲奥娜把丢失的家庭权力向法庭转移,即婚姻的破裂变相地使她的法庭权力得到了强化,另外,指出菲奥娜身份认同转变的心理机制。与此对应的工作空间不再是繁琐的案件,而是躲避婚姻问题的庇护所,和守护正义的道德空间。其次,分析亚当的身份认同转变,解释他是如何从忠实的信徒变成宗教的质疑者的,并说明与身份改变对应的医疗空间的含义,以及由菲奥娜和亚当创造出的一重独特的精神空间。第三章分析了家宅、工作空间中菲奥娜所遇到的不同的伦理困境和伦理两难,以及菲奥娜在各自空间中做出的选择。在家庭中,菲奥娜既恨丈夫的出轨,想要离婚,又无法接受没有丈夫的生活,因此处在困境之中;在工作中,对于男孩亚当的案子,究竟是要输血救他的命,还是要尊重亚当的宗教信仰,拒绝别人的血液,这让菲奥娜陷入了伦理两难;之后,小男孩向菲奥娜表达崇拜之情。菲奥娜身为法官与亚当的关系也是一个伦理困境。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了菲奥娜每次面对伦理选择时的心理机制——逃避。为了逃避家庭进而埋头工作,为了逃避与亚当的不伦恋甚至不对他的困境施与帮助,反而造成了亚当的自杀。第四章笔者分析了《儿童法案》这个故事的真正含义。菲奥娜总是逃避伦理困境,这造成了最终的悲剧。而笔者认为,工作空间与家宅空间是不可割裂的。正是菲奥娜割裂的看法,让她把工作空间视为家宅空间中问题的出路,逃避问题,才酿成悲剧。这即是伊恩·麦克尤恩在扉页提出的“儿童的福祉”的真正含义:要想找到解决伦理两难的途径,必须跳出单一空间之外,不能以割裂的看法思考和面对困境。最后的结语总结全文观点,强调了伦理身份对空间的影响作用,和空间具有的独特意义。另外,笔者还将这部作品的意义发散至法律层面,认为从法律上维护儿童的权益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儿童相关法律的制定上,《儿童法案》在中国语境下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