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第一部运用“六书”理论全面分析汉字的专著,历来研究者颇多。但第一个对《说文》进行研究的是唐代的李阳冰,其后小徐(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和大徐(宋初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先后对《说文解字》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二徐之后,在清代,由于古音学在研究方法上产生了巨大飞跃,因而产生了以段玉裁、王念孙父子为代表的“乾嘉学派”和以段、桂为代表的“说文四大家”,“说文学”蔚为大观,其中段玉裁和桂馥是其中的两位代表人物。前仁学者如章太炎、黄侃、陆宗达、周祖谟、王力、王宁等对段、桂传统语言文字思想的研究较多,尤其是对《段注》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从辞书学视角对《段注》《义证》的词义描写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的却比较少,因而具有挖掘的潜力。为了缩小研究范围,我们只对这两部辞书的本义、引申义、引申义列的描写方法进行对比,以期为我们的辞书学理论的深化与历时型词典的编纂提供参考性建议。本论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对象、内容、方法、价值。我们首先区分了字的造意与实义,界定了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段注》与《义证》的词义描写方法。将研究内容确定为:从辞书学角度出发对《段注》与《义证》本义、引申义、引申义列描写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每一部分又分别从词义描写方法、比较异同、辞书学价值进行切入。段、桂词义描写方法的辞书学价值是本论文重要的落脚点。第二章,基于辞书学视角的《段注》《义证》本义描写方法对比研究。我们主要从因声求义、因形求义、因文、因注、因专书求义展开,着重挖掘段、桂在每种词义描写方法上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比较两人的异同。从义例统一、义项归纳等辞书学角度提出这些方法对于历时型辞书编纂的价值。从义例统一的角度重点阐述通过例证应该主要发挥的十大作用;从义项归纳的角度,说明同一义项所需例证在匹配量上应注意的问题与义项内部质的问题。第三章,基于辞书学视角的《段注》《义证》引申义描写方法对比研究。我们主要从词义引申规律的认知解读、词义之间的引申类推、文献与词义互证三个角度,对《段注》《义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对比研究。对这部分的研究,我们试图跳出传统训诂学固有引申规律的模式,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换喻的角度对引申规律重新进行解读,发现了一些新情况。从词义之间相互影响的角度,指出段、桂已经注意到了由于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类推引申的现象。从文献与词义互证的角度探究“说经”与“说字”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上述三个方面,重点挖掘段玉裁与桂馥关于引申义描写方法的相异之处。从辞书学视角出发,重点阐述了这些描写方法对于历时型辞书编纂的价值,提出要重点把握段氏所提出的三大原则:“以经考字”原则、“隐括”原则、“说文”与“说经”不同原则,处理好语境义与词义的关系;同时提出应利用词汇语义学的研究成果,在辞书编纂中确立义位原则,补足缺失引申义项,完善古汉语词汇引申义体系。第四章,基于辞书学视角的《段注》《义证》引申义列描写方法对比研究。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关于“引申义列描写方法”,是我们站在当下角度对《段注》《义证》引申义体系的重新解读,而非《段注》《义证》当时本身已有这种概念。其次,我们主要从词义的共时性变化和历时性变化两个角度观察新旧义位的分布模型。当然,对段、桂引申义列分布模式的考察也是从侧面反映其引申义描写状况,由于段、桂尚处于传统训诂学阶段,其引申义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这也势必影响到引申义列的完整性。在比较两者异同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引申义描写的缺陷,也为我们优化历时型辞书的编纂提供了思索的空间。第五章,结语。通过回顾和总结,指出了本文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