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 动脉僵硬度增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心脑血管相关事件发生的强预测因子,而高血压是引起动脉僵硬度增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我国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年轻化,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现今,研究表明,增强型体外反搏可一定程度降低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患者的动脉僵硬度,然而仍缺乏有关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的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动脉僵硬度增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心脑血管相关事件发生的强预测因子,而高血压是引起动脉僵硬度增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我国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年轻化,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现今,研究表明,增强型体外反搏可一定程度降低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患者的动脉僵硬度,然而仍缺乏有关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的患者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患者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我院52例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共26例)和体外反搏治疗组(共26例),体外反搏治疗组简称为“EECP治疗组”。常规药物治疗组维持既往治疗方案不变,EECP治疗组在维持既往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体外反搏治疗的标准方案为1小时/次,5次/周,连续7周,共35次。记录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生化检查,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增强指数(AIx)、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无创肱动脉血压及无创中心动脉血压。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检查,包括性别、年龄、吸烟、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程、心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尿酸、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肌酐、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增强指数(AIx)、NO、ET-1、肱动脉血压、中心动脉血压、既往用药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fPWV和AIx的比较: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后CfPWV、AIx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CP治疗组治疗后CfPWV、AIx较治疗前下降(CfPWV治疗前10.7±0.4m/s vs治疗后10.2±0.3m/s;P<0.001)(AIx 治疗前 34.3±3.0%vs 治疗后 28.9±2.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和ET-1的比较: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后NO、ET-1均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CP治疗组治疗后NO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前32.65±8.67umol/L vs治疗后54.73±13.57umol/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CP治疗组治疗后ET-1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 51.57±7.83ng/L vs 治疗后 29.31±7.45ng/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血压比较: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后肱动脉收缩压、肱动脉舒张压、肱动脉平均动脉压、肱动脉脉压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ECP治疗组治疗后肱动脉收缩压、肱动脉脉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SBP治疗前137.4±8.3mmHgvs治疗后128.7±9.0mmHg;P<0.001)、(PPP 治疗前 63.6±11.3mmHg vs 治疗后 53.5±11.2mmHg;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ECP治疗组治疗后肱动脉舒张压、肱动脉平均动脉压均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DBP治疗前72.8±6.1mmHgvs治疗后 74.2±4.9mmHg;P=0.309)、(PMAP 治疗前 94.8±4.9mmHg vs 治疗后92.9±4.7mmHg;P=0.6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心动脉血压比较: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后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动脉舒张压、中心动脉脉压较治疗前均无显著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ECP治疗组治疗后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动脉脉压均较治疗前下降(CSBP 治疗前 127.5±9.2 mmHgvs 治疗后 121.3±8.4mmHg;P<0.01)、(CPP 治疗前 54.4±11.9mmHgvs 治疗后 47.7±11.4mmHg;P=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ECP治疗组治疗后中心动脉舒张压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CDBP治疗前73.0 ± 6.5mmHg vs治疗后73.5±6.6mmHg;P=0.7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能降低高血压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患者的CfPWV和AIx,改善动脉僵硬度;收缩压及脉压下降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改善可能是其发挥临床效益的潜在作用机制。
其他文献
第一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分子标志物及其与肾功能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和对照组中玻璃体液的抗体浓度,并探索其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地纳入52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伴有DR的患者和52例无糖尿病或全身炎性疾病的参与者。使用悬液芯片技术测量由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
研究背景和目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及尿量对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早期诊断具有滞后性。AKI不能早期被准确识别往往导致重症患者的预后不佳。血清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sCysC)是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一种理想内源性生物标志物,能够准确检测AKI的发生。但许多研究表明sCysC水平受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影响,从而增加
背景:高血压是一种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综合征,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作为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每年与高血压先关的医疗费用达318.9亿元,直接经济损失为2103亿元,约占我国卫生总费用的6.61%。近几年广东地区医疗保障制度取得了快速发展,通过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基层高血压管理水平,同时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新版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诊断标准将为130
研究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是成人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中大约20%-30%的AML伴有FLT3-ITD突变,伴有FLT3-ITD突变的AML患者预后不良。FLT3受体可以与其配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凋亡受阻及化疗敏感性下降,也是FLT3-ITD阳性AML患者难治复发的重要原因。目前AML的治疗方案以传统化疗为主,高危患者缓
研究背景: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的主要器官,而且还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也是关键的胰岛素靶器官之一,可通过各种生理病理途径来关键地调节脂质和葡萄糖的体内稳态。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和其他全身性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包括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和2型糖尿病。因此,改善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是治疗包括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在内的系统性代谢异常的有效策略。蛋白激酶D(PKD)是一个新的丝氨酸/苏氨酸激
背景: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持续进展的结局,预后差,需要巨额的医疗费用,给社会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可能是肾脏病发病及进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对ERS进行调节,可能对于保护肾脏具有重要作用。中
目的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死亡的主要方式是细胞焦亡,其关键调控基因是Caspase家族中的Caspase-1,已有相关研究证明,电针能下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焦亡的Caspase-1表达,但其具体调控机制如何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以Caspase-1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电针对Caspase-1基因敲除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焦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为临床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背景与目的:颈椎椎板成形手术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和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术式,但是术后约有4.4%到17.3%的患者会出现肩部肌肉无力的症状,术后出现这种症状主要和C5神经麻痹相关。前有研究认为产生这种症状的重要原因是C5神经根独有解剖学特性如C5神经根长度较其他节段短和C5椎体位于生理性前凸的顶点等有关,还有相关报道研究了颈椎椎间孔和椎管内存在生理性的韧带结构,这些韧带可能与C5神经麻痹的发生
背景每年全球大概超过3亿人次接受手术,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尽管近些年麻醉相关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围术期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许多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将ICU作为危重患者术后中转站。然而,术后患者入住ICU并不是安全无忧,在ICU老年患者最严重的死亡因素之一是院内感染,而ICU正是是医院感染高发医疗单元之一。国外文献报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为15%,病死率达38%。其次,入住
研究背景由骨折和疾病引起的骨缺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促进骨愈合的胶原纤维和基质成分。且在特定诱导作用下,人成纤维细胞可成骨分化,因其取材简单,适合体外增殖的特点,而被视作骨组织工程应用的重要种子来源之一。细胞骨架扮演着一个桥梁的作用,参与细胞内外环境中各信号分子通路的响应、感知和传导。其中,微丝作为细胞骨架之一,它的完整性,是众多信号分子发挥作用的基础。研究表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