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中国北京798艺术区和韩国首尔仁寺洞文化区进行的比较研究,同时也是对798艺术区进行的追踪研究。本文选择两个艺术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出发,分别进行个案研究、访谈、问卷调查等田野考察,对两者进行理论性阐释并赋予其一定意义。在对798艺术区和仁寺洞文化区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关注两个艺术区内所有发生相互关系的主体,即“人”;同时,对两个艺术区的特征进行综合性研究与分析。对艺术区的建筑结构,本文更关注使用者的体验、心理等层面。即在以人体为基础的感觉层面上,“景观”作为一种具有象征价值的文化性视觉形象再现出来;而“空间”则是通过运用各种身体活动的感官所带来的个人体验进行研究,“景观”和“空间”这两个范畴成为本文的核心论点。首先,798艺术区和仁寺洞文化区都是在废弃的工厂建筑和机械设备上建立的,仁寺洞街道的韩屋和古董是将旧物进行最大化利用,不断地尝试通过景观的再现进行象征性实践,并通过各种符号和形象进行自我传播。本文利用“边缘”和“传统”两个概念,通过作用于两个艺术区景观上的表象化战略而明显地再现出其象征性意义,及其与中韩现代美术史中核心问题的关联性;同时在后现代时代卷入资本争夺战的大量城市空间及场所中,景观表象如何作为一种独特且极具魅力的自身特性得以抢占风头。构成两个艺术区景观的所有视觉性装饰和形象之间反映着一种不同的利害关系,中韩现代美术史的论题和激烈的思考通过艺术区这一平台,以景观的视觉性再现方式真实地体现在了具体的空间中。最终,整个艺术空间深深的打下了中韩现代美术史发展历程的烙印,同时,又通过景观的表象化战略使“被创造出的象征性价值”因此获得了历史价值和文化的真实性。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798艺术区和仁寺洞文化区的公共空间通过使用者的亲身体验,再一次被分解成为个人活动场所,并在主观、心理层面发生新的重构。本文中涉及的“互动概念”,即全新媒体环境和互动艺术,可以在理论上对此现象进行验证。在“互动概念”中,代表着中韩两国文化艺术的798艺术区和仁寺洞文化区,首先根据人们自身的身体体验被分解成无数个小场所,之后随着我们的选择和活动重新被组合成具有流动性的新空间,这正是本文所主张的两个艺术区空间的解构与重构。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这种“互动”,并使艺术共享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