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耕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开展耕地质量评价,摸清耕地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基础。目前以县域为对象的耕地地力评价,都是按照县域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位于不同地形区域间的县市,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存在巨大差异,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同,难以形成适用于各地区的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县域之间评价结果难有可比性,造成同一地区评价结果同质不同等的现象,给耕地的利用管理和保护工作带来不便。研究基于湖北省2009年已经完成的35个县、市的耕地地力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这些县、市的评价体系由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土肥所、湖北省土肥站、湖北省环保站,以及各县市农业局有关专家以本县域作为评价对象,于2007、2008和2009年分别制定,本人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2008和2009年的评价工作。本研究按照湖北省地形特征,初步分为江汉平原、鄂东沿江平原、鄂西北山地、鄂西南山地、鄂北岗地、鄂中丘陵岗地6个类型区。综合运用土壤学理论和各县市实际应用的指标系统,探讨了不同类型区影响耕地地力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总结了不同地形区内各县市评价指标的共性及差异性。在分析指标体系结构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平原湖区、山地区、岗地丘陵区三类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具有前瞻性,对合理构建区域耕地地力评价体系,提高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对今后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区域汇总或全省汇总具有参考价值。主要结果如下:提高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可比性,以期能对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有所裨益。主要结果如下:平原湖区:地貌类型、排涝能力、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质地、pH、剖面构型、地下水型丘陵岗地区:地貌类型、成土母质、灌溉保证率、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水溶态硼、质地、pH、剖面构型。山地区:高程、地貌类型、坡度、坡向、成土母质、灌溉保证率、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质地、pH、剖面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