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尔里希·贝克曾言,科技的进步使得所有的国家、社会都不可避免地开始从原来的阶级社会转向风险社会,因追求工业文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促使风险社会里人类不断走向自我毁灭。国内外日益严重的“邻避冲突”现象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因邻避设施的兴建而引发的邻避冲突已经成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难题。对于邻避冲突,目前国内学者们大多倾向于从邻避抗争的动力、方式和策略等社会视角层面进行解释,强调邻避冲突的组织、网络、资源等社会因素,缺少对邻避冲突根植的外部政治环境的考量。而政治机会结构理论是西方社会运动理论中涉及社会运动外部政治环境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政治机会结构理论具有自身的“情境敏感性”,可以链接外部环境与微观的个体行为,加之中国目前类似威权主义的政治体制,使得用政治机会结构理论来分析中国的邻避冲突问题具有可行性与适用性。本研究借鉴西方的政治机会结构理论,通过构建本土化的解释变量和分析框架,分析微观邻避抗争行动与外部政治情境的关联性,以此克服邻避冲突的单一社会视角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影响邻避冲突产生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从邻避冲突发生的外部政治环境来看,中国邻避冲突受到政治机会结构的形塑、规范和限制。政治机会结构可以形塑邻避行动的特点,左右邻避行动策略的选择,主导邻避行动的结果。邻避行动是伴随一定的政治机遇和政治限制而出现的,是对政治机会结构的响应。当政治限制夹杂着可察觉到的政治机遇出现时,往往会促使公民发起邻避行动进行维权抗争。政治机会结构对邻避行动发生的作用方式是通过政治机遇的激励机制和政治限制的约束-刺激机制来实现的。无论是政治机遇的激励机制还是政治限制的约束-刺激机制均可以从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政治系统的开放程度、政府的权力配置、社会资源等四个方面进行解释,进而以此为基础探讨中国邻避冲突的发生逻辑及其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