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尼生是19世纪英国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同时,他作品的内容也与当时剧烈变化着的社会思潮紧密结合在一起。论文着眼于丁尼生在西方宗教哲学思想传统、社会学的进步论发展以及科学发现的变化中,通过创作表达的对历史发展走向的看法和期望,这些创作表达了丁尼生对人在历史进程中所起作用的肯定,同时又表现出对人的本质弱点的深刻忧虑,因此他否定人类历史无限进步以达到完善的可能性,将人类精神保存和恶之救赎的希望寄托在无法通过理性证实的信仰之上。在理性与信仰、物质本原和精神本原的矛盾之中,丁尼生通过创作表达了他对历史的忧虑和希望。论文分为绪论和正文。绪论部分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丁尼生的研究。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丁尼生在国外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他的声誉虽有起伏,但已被承认为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研究的角度也很多样化,从丁尼生自己提出的信仰与科学的冲突问题到各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非常可观的。相比起来,我国学界对丁尼生的研究还很少很零碎。相对来说,丁尼生在创作中表达出来的在西方哲学与科学传统中的人的历史的观念比较受忽视,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对丁尼生进行研究。绪论还介绍了西方进步观念的发展、它与西方历史的形态及宗教的密切关系,基督教的线性历史观念改变了古希腊的循环观念对西方历史观念的统治地位,在文艺复兴以后,人类知识的积累和社会的变化使进步观念应运而生,并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在19世纪与进化论结合,达到一个高峰。第一章考察了丁尼生进步观的整体形态及其发生过程和原因。19世纪科技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支持进步论的观点,丁尼生在这个时代中创作,必然受到进化观念的影响。丁尼生在他早期和中期的作品中体现出对进步论相当程度上的认同,《洛克斯利田庄》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中,主人公认为人类发展进步的能力将能在未来改善社会,因此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救赎人类罪恶的作用。丁尼生认同的进步是一种温和的渐进,希望能较大程度地保留传统,而不是以激进的方式去改变社会。《公主》针对当时女性主义的兴起,提出了温和改革的想法。丁尼生的较为保守的态度源自他早年在剑桥大学参加“使徒”团体组织的一次援助西班牙革命的行动,这次行动以失败而告终,还有他对法国革命暴力的不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童年时家庭的不幸,使他相信克制和理智才是对待世界的更好方式。第二章主要介绍丁尼生在进步观念中对精神价值的重视和由此而引入的神圣的超越作为框架。丁尼生肯定进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进步是人类知识积累和改善世界的结果,体现了人类的精神价值。但是世俗的进步论解决不了个体精神价值持续和对过去的保存的问题,丁尼生好友哈莱姆的早夭更使丁尼生希望能有一种能解释人的生存意义的历史观念。当时的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一方面冲击了传统的自然和人类历史观念,另一方面,它也是人类的精神成果,丁尼生试图把它整合到新的历史框架当中去。在19世纪,德国和英国哲学思想已经开始反思理性和信仰的不同领域,丁尼生通过剑桥的“使徒”团体,尤其是他的好友哈莱姆,接触过康德和柯尔律治的思想,他希望在肯定理性的同时,把它置入信仰的框架之内。《悼念集》作为悼念挚友哈莱姆的作品,就照此表现了自然和社会历史中人类精神不断发展,最后由宗教的超越来保证历史和人的精神飞跃和永存。第三章探讨丁尼生对人类能够达到历史的完善的深刻怀疑。丁尼生在创作的中后期对乐观的进步论表现出疑虑,他疑虑的根源来自于相信人有根深蒂固的非理性特征。丁尼生创作过不少关于疯狂题材的作品,通过《圣西蒙·斯泰赖茨》、《卢克莱修》、《莫德》等作品,丁尼生表现了人在情感和理智过度时都会导致的疯狂,同时认为,当时社会普遍的拜金、弱肉强食的风气来自于人类疯狂的本性。《国王诗歌》是丁尼生集中表现历史理想的失落的作品,通过亚瑟王国这样一个理想王国的瓦解,体现了人无法克服自己的弱点,人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物质的欲望和变化、衰朽的属性必然限制精神的上升可能。第四章讨论丁尼生的创作中的矛盾倾向,既有肯定经验科学,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本原的一面,也有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强调精神本原的一面。两种倾向丁尼生作品中的交汇,是丁尼生对西方科学与哲学思想传统的继承,也是来源于他性格中内在的矛盾。丁尼生的矛盾性贯串于他的创作,也是他创作的内在特征,因此他虽然从珍视人的精神价值的角度出发,期望在设定超越目标的情况下,实现精神上升的连续性,但一方面又从现实物质世界的角度对人类历史未来完善的可能性表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