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血清褪黑素水平在高血压病分级、危险分层、不同证型、主要症状间的差异,探讨其与高血压病以及证型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244例受试者,其中高血压病患者184例,正常组60例。根据观察表询问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根据诊断标准将高血压病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虚痰浊四个证型。收集患者家庭自测血压登记本,约患者上午8:00~9:00进行血压检测,并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常温下放置1小时,离心血液标本,提取血清,并做好冷冻保存。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人褪黑素水平,观察褪黑素水平在四个证型、主要症状间、高血压病分级、高血压病危险分层间的的差异。结果:1.184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观察表中所列23个症状中,大于40%的主要有10个症状,分别为眩晕、健忘、夜尿频、气短、腰酸、失眠多梦、耳鸣、口干、头痛、胸闷,排名前五名的为眩晕(63.5%)、健忘(60.8%)、夜尿频(55.9%)、腰酸(47.2%)、失眠多梦(47.2%)。2.根据高血压病患者有无头晕、健忘、夜尿频、气短、腰酸、耳鸣、口干、头痛、胸闷等10个症状分为2组,比较组间褪黑素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统计结果提示均P值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对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进行分组(症状积分≤10和症状积分>10),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3.对184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即性别、年龄、家族史(表3-表5),进行分组,比较组间褪黑素水平差异,其中性别组别、家族史组别血清褪黑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龄组别中,年龄小于40岁年龄组与40~60岁年龄组比较,P=0.00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小于40岁组与年龄>60岁年龄组比较,P=0.00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0~60岁年龄组与年龄>60岁年龄组比较,P=0.02<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对高血压病患者患病年限、高血压病血压分级、高血压病危险分层、血压控制是否达标以及采集标本时所测的血压值与褪黑素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6-表11)表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患病年限(N)≤1两组分别与N>1(1<N≤5、5<N≤10、N>10)的其他3组相比,血清褪黑素水平均高于后3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1的3组血清褪黑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1级、正常组与2级、3级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级与3级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与高血压病1级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危组、正常组分别与中、高、很高危3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两两进行t检验,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压控制达标与否与褪黑素水平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采集标本时所测的舒张压、收缩压与褪黑素水平无相关性。5.正常对照组及气虚痰浊组褪黑素水平均高于肝阳上亢、阴阳两虚、肝肾两虚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与气虚痰浊组褪黑素水平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1.高血压病主要症状以及表现出来临床症状的多少与血清褪黑素水平可能无明显相关性。2.在高血压病患者中年龄、性别、以及是否有家族史等一般情况中,年龄是影响血清褪黑素水平因素之一。3.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与褪黑素水平不一定成反比关系,本研究尚未涉及到血压昼夜调节,故不能进一步证实血压昼夜节律性与褪黑素的相关性。对于高血压病血压1级及低危患者,褪黑素有可能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血压的调节以及靶器官的保护,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患病年限的增长、危险因素的增长,褪黑素水平的减退,这种调节及保护作用不明显。4.本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及气虚痰浊组褪黑素水平均高于肝阳上亢、阴阳两虚、肝肾两虚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与气虚痰浊组褪黑素水平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表明褪黑素有可能是反应中医理论中“先天之精”的现代医学检验临床指标之一,褪黑素水平的减退可能反应高血压病患者肝肾亏虚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