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导致中老年男性下尿路症状(LUTS)的最常见的病因之一。BPH的发病率在40岁以后迅速增加,在90岁时甚至达到约100%,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产生显著影响。根据现在的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当LUTS难以治疗时,手术仍然是治疗BPH的标准和最有效的方法。几十年来,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和单纯开放前列腺切除术(OP)分别被认为是治疗小于和大于80ml的前列腺的参考标准。然而,TURP有较多的并发症,如术中术后出血风险高、切割不完全等。而对于开放前列腺手术,这是治疗BPH的最具侵入性的方法,OP通常与严重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并发症有关,包括较长的插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因此,各种微创外科技术应运而生,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综合运用TURP和OP的优势,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具有术中术后出血少、增生腺体切除完整、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术后能早期拔除尿管是术后快速恢复的重要过程,能否成功在48小时内拔除尿管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对于哪些因素会影响术后48小时拔除尿管仍不明确。研究目的随着我国BPH患者的逐年增加,以及术后快速康复理念逐渐普及,术后早期能否拔除尿管已成为泌尿外科医师需要面临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患者临床数据与术后48小时内拔除尿管失败的相关性,筛选出可能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对指导临床医师在术后48小时内拔除尿管有一定参考和指导意义。研究方法1.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BPH患者357例的临床相关资料,这些患者均于术后48小时内停止持续膀胱冲洗并拔除尿管。根据拔除尿管是否成功分为A组(拔除成功)和B组(拔除失败)。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用R软件做阈值效应和饱和效应分析。筛选出能够影响术后48小时内拔除尿管的危险因素。2.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拔除尿管是否失败为因变量,临床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建立预测模型,构建回归方程,通过SPSS软件构建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和诊断临界值。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57例病人,其中A组305例,B组52例。通过对比两组患者间的临床资料,研究显示年龄和术后48小时内拔除尿管失败并无相关性(P>0.05)。随着IPP、IPSS和QoL的升高,术后48小时内拔除尿管的风险随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前列腺体积的增加,术后48小时内拔除尿管的风险会随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IPSS、QoL、术前药物治疗、急性尿潴留史、前列腺体积和IPP是术后48小时内拔除尿管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构建回归方程:logit(P)=10.862-1.376×(IPSS)-1.185×(QoL)-1.062×(术前药物治疗)+1.079×(急性尿潴留史)+0.030×(前列腺体积)-0.867×(IPP),计算ROC曲线下面积为0.860,诊断模型临界值为1.7725,预测拔除尿管失败的敏感度为74.1%,特异度为84.6%。研究结论本研究研究显示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后48小时内拔除尿管的成功率为85.4%,为了提高拔除尿管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研究发现随着IPP、IPSS和QoL的升高,48小时内拔除尿管失败的风险随之升高,而随着前列腺体积的增加,拔除尿管失败的风险随之降低。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帮助临床医师评估患者是否能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后48小时之内拔除尿管,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