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家电产业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起初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到50年代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产品在日本家庭迅速普及。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日本家电产业从60年代开始大规模出口。70年代末期日本家电产业的科技开发水准和质量水平开始居于世界前列,并开始海外投资建厂,进行国际化经营。80年代初期签订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家电产业从全球化角度优化资源配置,促使家电产品在不同地区生产分工。但21世纪初期以来,大部分日本家电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随着中韩家电的崛起,日本家电的市场被一点一点蚕食,日本在家电领域的领先位置也在被逐渐取代。东芝自2015年开始对家电部门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夏普在2016年被台湾的鸿海精密工业公司收购、松下主推的等离子电视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曾享誉世界的大企业几乎都由盛转衰,净利润一再缩小,甚至出现巨额亏损。日本家电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外部环境的客观原因和自身发展的主观原因,也有产业升级的因素。如今,日本家电企业也在逆境中积极求变。日立放弃了电视和电脑业务,将发展重心转向基础设施等面向企业的业务;索尼将资源集中到电影、音乐等娱乐产业中来突破经营困境;松下缩小了家电事业的规模,将节省的力量投入到汽车、住宅相关等领域……一系列的措施让日本家电企业的业绩实现回升,重拾往日的骄傲。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日本家电企业衰退的原因。笔者主要着眼于日本家电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市场营销,指出日本家电企业几乎包揽了价值链上的所有环节。这种垂直生产模式可以保证高质量、高技术含量,但在智能化时代,却暴露出高成本的问题。另一方面,日本家电企业也难以做到对每个环节面面俱到,从而出现重技术、轻市场的现象。同时,笔者也注意到日本家电企业的改组转型,从技术水平和匠人精神两方面对此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日本家电企业的强项在于技术实力和高端制造,而这也是为企业带来最多价值的“战略环节”。因此,与其说日本家电企业的转型是“转移”或“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倒不如说是根据自己的优势“聚焦”于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日本家电企业的浮沉对中国的同行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即将资源集中于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无需环环兼顾。但是,也不可囫囵吞枣地照搬模仿,而是要根据自身的长处,找到适合的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