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初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当代青少年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中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据我国司法专家调查统计,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占所有犯罪的70%以上,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这已充分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早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实施起来。为此,党和国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数量上有了减少趋势,但在犯罪手段和性质上却变得越发严重了。公安部统计显示,2008年到2010年警方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同比下降了11.4%。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说:“今年上半年,青少年犯罪成员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成员持续攀升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扭转。”可在犯罪性质上却呈现中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的发展趋势。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抢夺和伤害这四类犯罪。公安部去年公布的数据中显示,在12—15岁青少年罪犯中,涉嫌以上四类犯罪达到92%。因此,要想这一趋势得到有效扭转,必须重视起未成年人最聚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分析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及特点,并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来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达到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钱面推进,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并已经涉及到各个年龄层和各个群体。但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而分层研究的论文数目还是很少,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青少年是一个年龄跨度较大,心理发展阶段性较明显的一个特殊群体,并且环境(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等)对他们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只有对青少年群体开展具体的、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分层研究,才能够更透彻的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最后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本课题中,笔者主要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实际调查,运用文献调查、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实践研究等方法,具体分析了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现状,并提出了几点在初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有效途径。具体如下:第一,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第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铺平道路;第三,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与分析学生心理现状结合起来;第四,启发并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切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