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浆堵水是山岭隧道涌水防治的常见措施,堵水效果的好坏对高水压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都极为重要。为准确了解围岩注浆后隧道施工环境的涌水状态,更好的从理论上指导注浆施工和隧道防排水系统设计,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注浆域岩体渗透系数公式并代入涌水量预估模型,实现对高水压隧道注浆堵水效果的预估计算,通过实际富水区隧道注浆防治水案例验证预估模型的可行性。同时,考虑渗流力变化,对高水压隧道开挖后围岩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计算工况,分析注浆圈设置参数对隧道围岩渗流场和注浆堵水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考虑渗流水压力变化的围岩渗透系数分布规律研究。基于地下水动力学理论推导了地下水渗流水压力计算公式,并运用Flac3D验证了其应用可行性;得出考虑渗流水压力影响的围岩渗透系数表达式,并通过算例分析了岩体渗透系数的耦合变化特征。高水压隧道围岩渗透系数计算不仅要考虑围岩中应力场和渗流场的耦合作用,还要将裂隙状态和渗流力变化作为影响因素考虑在内。(2)高水压隧道注浆减水效果分析。运用Flac3D研究分析了隧道围岩渗流场和洞内涌水量在不同注浆圈厚度和不同注浆圈渗透系数下的变化规律。综合考虑经济等因素,注浆圈渗透系数一定时,注浆圈厚度并不是设置的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优的注浆圈厚度值,当设置厚度大于这一值时,增加厚度对围岩渗流场的改善效果和堵水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若假设注浆圈厚度不变,注浆圈渗透系数越小,注浆对隧道围岩渗流场的改善效果和堵水效果越明显。(3)高水压隧道注浆堵水预估模型研究。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注浆孔周边简化裂隙计算模型,分析注浆前后注浆域孔隙度的变化规律,并依据立方定律推导出注浆域岩体渗透系数计算公式,将隧道围岩简化为理想的等效连续体介质模型,运用地下水渗流理论推导了注浆堵水效果的预估模型。该模型可以对高水压隧道注浆堵水效果作初步计算预测。(4)注浆堵水预估模型的工程可行性验证。根据铁峰山2号隧道右线涌水破碎段工程地质资料及隧道防治水总结报告,对隧道围岩的相关计算参数和注浆参数进行了归纳取值;以隧道注浆前后涌水量变化值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模型计算所得涌水量变化值与隧道注浆前后实测涌水量变化值,验证了高水压隧道注浆堵水预估模型的工程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