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家兔组织笼模型,研究家兔分别静脉注射左氧氟沙星(LVFX)、环丙沙星(CPFX)后这两种药物分别在血液和组织液中的分布以及药代动力学参数,为铜绿假单孢菌等致病菌的联合药敏、MSW、MPC、诱导耐药、选择耐药等理论由体外实验转入动物体内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选取健康新西兰家兔12只,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6只,分别背部去毛,在皮下植入长约5cm的无菌多孔、中空的胸腔引流管1个,然后缝合。术后应用青霉素80万单位肌注3天预防感染。2周后手术伤口愈合,4-6周后,中空管内充满清亮的组织液。2、建模后的家兔禁食24小时后,A组家兔行左耳缘静脉注射左氧氟沙星10mg/kg,分别于给药后5min.10 min.20 min.30 min.45 min.1h. 2h.3h.4h.6h.8h自右耳缘静脉取血约1mL,置于涂有肝素的离心试管中,并于7.5min.15min.30min.1h.2h.3h.4h.5h.6h.7h.8h自组织笼内抽取组织液约0.5 mL,置于离心试管中,5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药物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本实验血浆标准曲线:y=0.4042x+0.0012(r=0.9992);组织液标准曲线:y=0.6866x-0.0053(r=0.9993)3、B组家兔行左耳缘静脉注射环丙沙星2mg/kg,分别于给药后5、10.15.20.30.40.60.90.120.150.180min自右耳缘静脉取血约1ml,置于涂有肝素的离心试管中,并于15min.30min.1h.1.5h.2h. 2.5h.3h.3.5h.4h.5h.6h自组织笼内抽取组织液约0.5 ml,置于离心试管中,5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药物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本实验血浆标准曲线:y=1.8748x-0.0005(r=0.9998);组织液标准曲线:y=1.4876x+0.0063(r=0.9994)。结果:1、本研究所测得的药物浓度-时间数据采用DAS2.0实用药物动力学程序进行最佳拟合,左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在兔体内的血液药动学均符合二室模型,组织液药动学均符合一室模型。2、左氧氟沙星在血液和组织液中的峰浓度(Cmax)分别为(8.27±0.9)mg/L.(2.48±0.3)mg/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017±0.1)h、(2.48±0.3)h;清除率(CL)分别为(0.96±1.3)L/h/kg、(0.96±0.1) L/h/kg;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06±0.1)h、(3.63±1.3)h;表观分布容积(V)分别为(1.55±0.3)L/kg、(4.89±2.1)L/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9.68±1.4)mg·L-1·h、(8.88±1.6)mg·L-1·h;AUC(0-∞)分别为(9.82±1.4)mg·L-1·h和(11.0±1.4)mg·L-1·h。3、环丙沙星在血液和组织液中的峰浓度(Cmax)分别为(2.68±0.3)mg·L-1和(3.35±0.8)mg·L-1;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1±0.0)h和(0.75±0.5)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13±0.1)h和(1.56±0.7)h;清除率CL分别为(0.90±0.2)L/h/kg和(0.24±0.1)L/h/kg;表观分布容积(V)分别为(1.35±0.5)L/kg和(0.50±0.2)L/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2.29±0.7)mg·L-1·h、(8.34±1.1) mg·L-1·h;AUC(0-∞)分别为(2.42±0.7)mg·L-1·h和(9.14±0.7) mg·L-1·h。讨论:1、左氧氟沙星静脉注射给药后约2 h在组织液中达峰值浓度,药物可在组织液中维持8小时以上,较血浆中达峰时间(Tmax)推迟,但半衰期延长。提示LVFX在家兔体内一天给药2次即可控制组织笼内敏感菌感染。2、环丙沙星静注给药后约45min在组织液中达峰值浓度,组织液与血液相比,二者峰浓度相近,药物在组织液中半衰期延长,但比人体内缩短,可见若要有效控制组织笼内致病菌感染,需增加给药次数。3、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穿透性强,组织笼内药物浓度波动幅度小,在组织笼中足以形成一个有效的抗生素屏障,持续发挥抗菌作用,可用于组织笼内致病菌的抗感染治疗研究。4、运用家兔组织笼作为研究模型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在同一家兔体内完成整个药动学过程,常用于测定药物的组织分布等研究。用获得的药动学来设计家兔合理给药方案,可为铜绿假单孢菌等致病菌的联合药敏、MSW、MPC、诱导耐药、选择耐药等理论由体外实验进入动物体内研究提供参考。也可用于观察药物在特定感染组织中的药效学,以及抗菌药物间在感染条件下的疗效比较,更适用于新药间的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