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的语音意识表征理论和双语发展理论无法有效解释语音意识双语效应实验研究既发现“双语优势”也发现“双语劣势”的争议,本研究通过理论梳理和实地调查,提出这种双语效应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受两种语言的语言水平和语音结构特征的影响,还受来自社会文化层面因素的影响。结合语音意识双语效应研究的现状和我国福建方言区的内在多样性与外在统一性,研究从该省的三个主要方言区(闽东、闽南和客家)选择四个调查地点展开实证验证和探索。研究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问卷调查并比较四地初中生(939人)对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认可度,发现两种趋势:一种是方言认可度低于普通话,种是方言认可度与普通话相当。第二个研究以第一个研究的调查结论为依据,分两次实验,比较方言—普通话认可度相同和不同的两个地区,考察两地是否会出现不同的语音意识双语效应。第一个实验考察方言认可度低于普通话的闽东方言点,比较小学一、二、三年级方言—普通话双语儿童与普通话单语儿童的语音意识,发现了方言经验的劣势效应。第二个实验考察方言—普通话认可度相当的闽南方言点,通过被试内和被试间比较227名二、三年级方言普通话儿童的语音意识,发现方言经验促进了儿童的语音意识水平。鉴于第二个研究的实验发现只能说明两种语言社会认可度在宏观群体层面上的相对平衡与否会造成不同的双语效应,第三个研究考察以认可度为主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其它业已发现的个体和语言因素与方言儿童语音意识的相关性,以探讨微观层面上社会文化因素对语音意识的解释力。相关和回归分析发现语言因素对语音意识的影响最大,个体因素次之,社会文化因素最小,但不可忽视。调查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证实了社会认可度对语音意识双语效应具体表现形式的影响,发现影响双语效应的不仅有来自双语者自身的语言认可度,而且有来自外在双语互动者(父母)的语言认可度,并且这种影响呈动态变化。双语语音意识是社会文化、个体和语言三个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