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运用1999年耶夫·维索尔伦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顺应理论来研究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的衔接问题。耶夫?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论从全新的视角阐释了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并由语言内和/或语言外因素驱动。由韩礼德和哈桑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阐述的衔接手段总体上来说停留在词汇语法层面,属于表面衔接纽带,对语篇层面的衔接方法指导性有限,但对于研究口译输出语的衔接问题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关系分类为基础,以顺应理论的四个研究维度: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过程和顺应的意识突显为指导,建构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的衔接策略框架。该框架不仅包含词汇语法层面的衔接,语境层面的衔接也被纳入考虑范围。本文以2013至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译员的输出语为语料,对记者招待会上的原文(中文)与译员的译出语(英文)进行对比研究,分类举例阐释各种语言环境中衔接策略的实际应用方法,并探索该框架对口译实践的借鉴意义。本文认为,顺应理论照应下汉英交替传译的语言输出是一个动态的选择过程,译员在输出语中的衔接策略的选择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顺应目的不同,译员的衔接策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为了顺应语境而采用的衔接策略,另一个是为了顺应结构而采用的衔接策略,选取的手段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添加、替代、省略、重复四类。译员在选择衔接策略的动态过程中,突显出不同程度的顺应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