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村官制度不是形象工程、权宜之计,而是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的一项振兴“三农”、富国强民长久大计。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引导人才合理流向农村、激发农村发展改革动力,从而解决“三农”问题。随后加入了政府推动大学生就业和后备干部人才培养两股力量。因此,它也有利培养大批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更为青年个人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经历了萌发、探索、发展以及整体推进四个阶段后,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可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否定制度的主流价值意义,问题的发现会更好地促进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只有坚持实践观,用批判精神,用冷峻锋利的眼光,求真求实地去分析、解决问题才是对制度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从大学生村官制度面临的形形色色的具体问题中概括出一个核心问题“制度与现实没有完全有效契合”的问题,即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价值意义打了折扣,并通过制度主体、制度执行者及制度本身三个维度对核心问题加以梳理和具体阐述。深刻剖析问题背后原因后,把大学生村官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培养管理者价值整合、配套制度的缺陷完善作为大学生村官制度坚持和完善的着力点。实践是一个不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在对大学生村官制度十几年的实践进行概括、反思和总结中,我们不难发现:尊重国家、农村、大学生村官三者利益才是制度实施的核心;只有坚持实践,制度得以发展,大学生村官自身得以完善;冲破人们认为国家理应为大学生村官的退出“包干买单”思想误区,注重实践过程对青年知识分子砥砺作用,才是制度取得突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