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暴雨频发、水环境污染和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等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海绵城市”的水治理综合模式,其中“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雨水系统”的构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既可有效缓解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城市雨洪灾害,又可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控制城市非点源污染。在目前城市建设用地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城市公园的绿地空间价值得以凸显,成为低影响开发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文首先梳理国内外低影响开发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文献,阐述了城市公园的雨水径流形成与控制过程,并以深圳市前海石公园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城市公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及其模拟展开研究。本研究的具体成果主要如下:第一,研究将城市公园中的径流形成过程归纳为地表产流、地表汇流以及管网汇流等3个阶段的内容。研究针对径流形成的空间关系,将径流控制阶段划分为源头、中途、末端等3个阶段,并据此提出的8种LID设施和与之相应的适用条件。第二,研究基于“代表性、优质性、稳定性”的原则,选择深圳市前海石公园作为研究场地。通过现状调查、研究阐述了Arc GIS的水文分析方法及相应原理,以前海石公园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来源,分析前海石公园在径流方向、源头区域、中途区域、末端区域等4个方面的具体特征,为理解径流形成过程及后续LID设施的情景设计提供了相应建议。第三,研究构建了前海石公园的SWMM概念模型,设计了开发前模式,传统开发模式,源头控制模式,源头控制+末端调蓄模式等4种LID设施组合场景,通过SWMM模拟计算的方法,分析各个情景在水量、水质方面的调控效果。整体上,源头控制+末端调蓄模式,可以视为最优设计方案,当联合生物滞留设施、干塘2种LID设施后,径流峰值和污染物负荷的控制效果都有所提高,且高于单独的任何一类设施。通过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期望能为LID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运用提供理论支持。使城市公园在满足休闲游憩、环境美化等主要功能的基础上,承担起重要的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