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低洼处积水的成品油管道内腐蚀问题,分析管流携水特性而进行的基础性试验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首先,针对之前研究者建设的成品油管道携水特性研究试验环道的不足,参考国内外两相流试验研究者的先进工作经验,进行改进,使该环道试验结果准确性提高。其次,采用Φ41mm镀锌钢管,针对不同管路爬坡角度、截面含水率、爬坡距离等工况进行试验,通过测量不同流量下的出水量,分析了角度、含水率、取样位置对管流携水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管流携水能力与管流流量基本成正比关系,流量越大,携水能力越强,反之越弱;截面含水率的大小体现在积水厚度上,厚度越大,越接近管道中心线,水相主体越容易被携带出来,厚度越小,积水越不易被携带,还发现即使具有一定厚度的积水,在一定流量作用下厚度减小以平铺形式存在于管内,这一部分积水不能被带出,当流量减小或停止时,积水又回流至管道低洼处,进而对管道造成内腐蚀;爬坡距离越长,需要携水流量越大,起始阶段流量增幅巨大,后期流量本身保持增大趋势,但增幅减小;爬坡角度对携水能力的影响体现在,角度越大,携水能力越弱,角度越平缓,临界最小油相流量和临界最大油相流量突变越明显,受试验初始条件影响越大。再次,选用爬坡角度为9°的有机玻璃管进行观测试验,分析油水两相相界界面变化规律,观察水相前锋和低洼处主体流动状态。在不同截面含水率,不同流量下,观察发现:水相会在流量作用下发生断裂,即携带出水是一段一段的,不是连续出水;同时,根据观察到的界面波浪度大小、泡状状态多少、水相主体平铺距离长短等现象,充分证明镀锌钢管试验假设的正确性与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对成品油管道内腐蚀进行了简单分析,指出内腐蚀的主要作用机理是电化学腐蚀,管道低洼处积水是发生电化学腐蚀的重要因素,证明了研究管流携水特性的重要性,为成品油管道水联运投产后初期管道安全运行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