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利用1965-2009年JTWC逐日每隔6h的西北太平洋最佳路径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发布的2°×2°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研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频数的一般特征,典型模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研究各典型场模态发生频数与不同海域海温的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1965到2009年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变化存在典型的地域特点,其中在印度洋地方,存在一个负值区,说明频数有减少的趋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65-2009年JTWC逐日每隔6h的西北太平洋最佳路径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发布的2°×2°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研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频数的一般特征,典型模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研究各典型场模态发生频数与不同海域海温的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1965到2009年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变化存在典型的地域特点,其中在印度洋地方,存在一个负值区,说明频数有减少的趋势,在台湾地区频数有正值区,说明频数有增加的趋势(2)热带气旋在越南外海出现的次数呈下降趋势。可能的原因为夏季在此区域存在显著的上升流,冷水上涌海表面温度降低,对热带气旋的生成次数造成影响。在吕宋海峡附近存在一个正值的区域,因此区域为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唯一的深水贯通区域,黑潮通过此区域常年入侵南海,黑潮带来的暖水造成了此区域海面面温度的上升,有利于TS的生成,因此此区域呈现为被正值覆盖。(3)在路径频数的三个典型模态中,第一模态反映了日本附近及其东部地区的台风活动变化,第二模态中,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频数呈东北—西南型的偶极子分布,而在日本附近及其东部海域台风频数呈东—西型的偶极子分布。第三模态与第二模态类似,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频数呈东北—西南型的偶极子分布,而在日本附近及其东部海域台风频数没有呈现东—西型的偶极子分布。这些模态与台风盛行路径的年代际变化有关。(4)将上述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前三模态的时间序列分别与同期全球海温做相关,找出了影响主要台风路径的关键海区。
其他文献
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WRF模式,在成功模拟Bilis(2006)路径及强度变化的基础上,本文应用Wang和Zhang(2003)所发展的位涡反演方法及PV-ω诊断系统对Bilis(2006)模拟结果进行非线性平衡流场和准平衡流场特征的诊断,研究垂直风切变大小与Bilis(2006)次级环流特征的关系,并利用Kieu和Zhang(2010)提出的分片位涡反演方法研究非对称中尺度对流系统对Bilis(2
本文对利用FY-2号系列和GMS静止气象卫星建立的东亚地区气候数据集(EAGSCDR—Geostationary Satellite Climate Data Record over East Asia)进行了检验和评估,使用的检验源数据包括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D2月平均云量数据集以及全球高空规定层探测资料。对由上述三种不同观测手段得到的多年平均总云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本文利用耦合了Morrison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的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发生在安徽灵璧地区的一次穿透性深对流过程,分析了深对流对水汽的垂直输送特征及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简称UT/LS)区域湿度的影响,并利用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做了敏感性试验。所得结果可以为认识对流垂直输送对UT/LS区域大气的影响程度提供帮助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突发性极端气象事件频发,加上消费者对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目益旺盛,促使人们日益重视行业气象服务并关注气象服务所带来的效益。但气象服务到底产生了多大的效益,如何较为精确、合理地评估气象服务所产生的效益,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学者们长期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由于气象服务往往难以触摸,增加了衡量其价值的难度。条件价值法是计算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常用方法,亦适用于气象服务效益
使用1951-2007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扩展重建海表温度ERSST.v3b数据,通过分析春季地气温差和大气热源显著性分布及变化特征,选定了东亚(以青藏高原为主)区域研究为对象,运用标准化指数计算、异常年合成,相关性比较等方法,分析并探讨了影响高原春季热源的前期冬季海温特征及时空分布关系。分析发现在冬季北太平洋海面存在着两个海温与春季高原视热源相关性较显著的区域,位于北太平
根据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热带气旋(TC)数据(1979-2010年)、NCEP/NCAR再分析风场及高度场格点资料,本文从气候学角度研究了近32年夏季(6-10月)热带地区大气准双周振荡(QBW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风场资料,研究了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特征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根据台风路径传统分类方法,本文将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细分为:西行路径、西北
卫星近地面通道辐射率资料没有得到有效应用的主要原因在于下垫面的复杂性,特别是地表温度和地表发射率作为下垫面的两个重要特征物理量很难准确估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用实际卫星观测资料通过一维变分分析系统对地表温度进行调整。根据大气红外波段的特性,选择地表发射率变化小的11微米附近通道资料进行地表温度调整试验。首先,利用一维变分进行模拟实验,检验一维变分对地表温度的调整能力,确定了以单独调整地表温度作为
随着双碳政策的进一步向前推进,传统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实现能量的最大化利用备受关注。精馏是化工生产过程中最常用也是较为高效的分离手段。但是精馏过程往往伴随较大的能量损失。选择节能的精馏工艺,优化换热网络,促进能量集成,并同时采用高效的精馏设备,不仅能够提高精馏效率,降低有效能损失,节约生产成本,为企业来带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推动了节能降碳目标的实现,提高了
本文研究了一类非线性Kirchhoff型粘弹性波方程(组)初边值问题解的定性行为:解的局部存在性、整体存在性、渐近行为和爆破性质.第一章介绍了此类问题的相关研究背景和发展概况,同时概述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对一些记号和空间进行了相关叙述.第二章研究了带有高初始能量的Kirchhoff型粘弹性波方程解的非整体存在性,利用改进的凸性方法证明了我们的结论.第三章考虑了带有强阻尼项的Kirchhoff型粘弹
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类三阶微分方程组边值问题特殊正解以及两个微分方程边值问题唯一共同正解的存在性问题.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简述了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阶段的主要成果,并概述本文的主要工作.第二章,应用Krasnosel’skii不动点定理,研究了下列微分方程组边值问题在某些条件下特殊正解的存在性.第三章,应用不动点定理,先研究了下列两个二阶微分方程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存在唯一共同的正解;接着又研究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