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不同病理类型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肾脏占位患者的92个肾肿块经常规超声及实时超声造影检查,所有肾占位中恶性肿块62个,良性肿块30个。根据造影过程中病变区回声强度与周围肾皮质回声强度的差别,将造影增强模式分为4型:“快进快出”型:增强时间早于或等于肾皮质,廓清时间早于皮质;“快进慢出”型:增强时间早于或等于肾皮质,廓清时间晚于皮质;“慢进慢出”型:增强与廓清时间均晚于肾皮质;“同进同出”型:增强及廓清时间与周围肾皮质一致。比较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的表现、增强均匀度及假包膜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62个恶性肿块中31个表现为“快进快出”,21个表现为“快进慢出”,7个表现为“慢进慢出”,3个表现为“同进同出”。30个良性病变中4个表现为“快进快出”,7个“快进慢出”,11个“慢进慢出”,7个“同进同出”,另有1个造影全程病变区为“无增强”表现。肾脏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根据增强回声分布情况将其分为均匀增强和不均匀增强:恶性肿块中41个为“不均匀增强”,良性肿块中3个为“不均匀增强”,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增强均匀度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将病变周围窄环状高回声定义为“假包膜”征,62个恶性肿块中有38个于造影过程中出现假包膜征,而良性肿块中无“假包膜”征出现,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假包膜征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肾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