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PARγ激动剂下调急性哮喘CD4+T淋巴细胞IL-17的表达背景:哮喘是一种最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在近二十年其发病率顯著增加.嗜酸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上皮细胞参与炎症过程。最近认为,Th 17细胞和它的细胞因子(IL-17)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PPARγ已经被证实在急性哮喘的呼吸道炎症反应的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目标:1)确认由卵白蛋白致敏,复制小鼠急性哮喘动物模型。2)评估PPARγ激动剂对从急性哮喘小鼠CD4+T淋巴细胞IL-17表达的作用并与地塞米松对比。方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正常)组和哮喘组。急性哮喘小鼠用卵白蛋白致敏及经气道激发,对照组用PBS。急性哮喘小鼠模型的确认是通过评估行为变化,哮喘症状,用乙酰甲胆碱激发行肺功能测试,BALF的炎症细胞,IL-17水平变化和肺组织病理。第21天,处死所有的小鼠,取出脾脏。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对照组和哮喘组脾来源的CD4+T淋巴细胞,用台盼蓝染色判断其活力;测定。CD4+T淋巴细胞中的Th-17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用ELISA方法测定哮喘组及正常组培养24小时上清液IL-17的浓度;哮喘组再分为哮喘对照组(Acon),罗格列酮组(Aros)和地塞米松(DXM)组(Adex)。分别加入罗格列酮和DXM培养24小时后,而正常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为未干预(Con),以与Acon对比;分别用免疫印迹(WB)和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所有组的IL-17蛋白和IL-17mRNA的表达.结果:Ⅰ确认急性哮喘模型1.卵白蛋白致敏和雾化后的小鼠的变化卵白蛋白致敏组小鼠最先表现出兴奋,抓耳,打喷嚏,经气道激发后出现嗜睡,少动,进食减少。对照(正常)组小鼠用PBS致敏和雾化后,灵活度、活动、行为和饮食习惯均正常。2.BALF检测哮喘组总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水平及IL-17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均上升,均P<0.01。3.肺功能测试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随着乙酰甲胆碱浓度的增加,哮喘组肺和气道阻力逐渐增加,均P<0.01。4.肺组织学结果哮喘组的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较正常组比较,均显著上升,P<0.01.Ⅱ正常组和哮喘组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经过24小时的培养,哮喘组CD4+T淋巴细胞浓度(4.164±0.260 X1010/L)高于正常组(1.138±0.130 X 10m/L),P<0.01.Ⅲ培养24小时后,正常组和哮喘组CD4+T淋巴细胞中Th 17细胞的变化哮喘组Th 17细胞高于正常组,P<0.01.Ⅳ正常组和哮喘组CD4+T淋巴细胞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的变化哮喘组CD4T淋巴细胞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高于正常组,P<0.01.V培养CD4+T-淋巴细胞IL-17蛋白和mRNA的变化及罗格列酮和DXM的影响1.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CD4+T-淋巴细胞IL-17蛋白的表达哮喘对照组IL-17浓度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罗格列酮组和DXM组中CD4+T淋巴细胞中IL-17的水平低于哮喘对照组,均P<0.01,但罗格列酮组和DXM组间CD4+T淋巴细胞中IL-17的表达无差异,均P>0.05。2.实时PCR检测各组CD4+T-淋巴细胞IL-17 mRNA的表达各组中哮喘对照组IL-17 mRNA表达水平最高,P<0.01,罗格列酮组和DXM组中CD4+T淋巴细胞中IL-17mRNA的水平低于哮喘对照组,均P<0.01,但罗格列酮组和DXM组间CD4+T淋巴细胞中IL-17 mRNA的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1.成功建立急性哮喘小鼠动物模型。2.IL-17参与了急性哮喘中性粒细胞气道炎症过程。3.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能下调急性哮喘CD4+T淋巴细胞中IL-17的表达。4.DXM下调急性哮喘CD4+T淋巴细胞中IL-17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