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高钾血症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voy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中国东北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目的:了解中国东北地区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患病和治疗情况,分析可能影响血钾水平的危险因素,为避免高钾血症的发生,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猝死发生率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筛选中国东北地区符合筛选标准的血液透析患者,收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收入等人口学资料。利用膳食调查表收集患者3日膳食摄入量,应用开同食谱计算器计算饮食成分,调查伴随用药,包括ACEI/ARB、利尿剂、胰岛素、β受体阻滞剂等相关药物;收集血红蛋白、肌酐、尿素氮、白蛋白、钙、磷、镁、二氧化碳结合力、血脂、血糖、iPTH等相关临床资料,收集患者透析参数包括血流量、抗凝方式、透析液流量、透析通量、透析充分性及透析膜面积等相关资料。以血钾水平为因变量,分别与各相关指标为协变量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结果:研究共筛选11家透析中心的血液透析患者1560例,其原发病前三位分别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691例(44.29%),糖尿病肾305例(19.55%),高血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192例(13.40%)。血液透析患者合并症达标率低,其中平均 Hb为103.83±18.00g/L, Hb≥110g/L比例为36.50%,透析前平均血磷水平为1.88±0.64mmol/L,达标率仅为23.61%,透前血钙水平在理想范围的比例为55.30%。而透析前平均血钾水平为4.79±0.84mmol/L,其中19.91%患者合并高钾血症,而2.69%患者合并重度高钾血症。以血钾做为连续变量分析其相关性,发现其与饮食钾摄入含量、肝素及ACEI/ARB药物的应用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275,0.127及0.112, P<0.05)。以是否合并高钾血症分为二分类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EI/ARB药物应用是血液透析患者合并透析前高钾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924,95%CI(1.034,3.579),P=0.039,血液透析患者应用 ACEI/ARB药物发生高钾血症的风险是未服用药物患者的1.924倍。而饮食摄入钾含量、利尿剂应用、残肾功能、透析充分性及血流量等参数对患者透析前血钾水平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横断面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东北地区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合并症达标率低,合并贫血、骨矿物质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等多个并发症,在透析前合并一定程度的重度高钾血症。饮食、肝素及 ACEI/ARB药物的应用与血钾水平相关,ACEI/ARB药物是患者合并透析前高钾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二部分:高钾血症与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风险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讨论高钾血症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的影响。  方法:研究共筛选2010.01.01~2015.12.31期间资料完整的死亡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年龄、性别及透析模式相匹配、透析治疗>3个月的101例存活MHD患者做对照组。收集性别、年龄、透析龄、干体重及原发病诊断等人口学资料,收集伴随用药名称,包括ACEI/ARB、利尿剂、胰岛素、β受体阻滞剂等相关药物;收集血红蛋白、肌酐、尿素氮、白蛋白、钙、磷、镁、二氧化碳结合力、血脂、血糖、iPTH等相关临床资料,患者透析参数包括血流量、抗凝方式、透析液流量、透析通量、透析充分性及透析膜面积等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各临床指标在组间区别、生存状态为因变量分别与各相关指标为协变量行COX回归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组患者首位原发病是糖尿病肾病(16.83%vs.38.61%)。血液透析患者首位死亡病因是心血管疾病(39例,占38.61%)、脑血管意外(23例,占22.77%)以及感染(20例,占19.80%),其中心源性猝死患者22例,占心源性死亡的59.46%(全因死亡的21.78%)。在死亡组和存活组平均血钾水平无组间差异(5.05±0.99 mmol/L vs.4.97±0.75mmol/L,P=0.506),但根据血钾水平进行亚组分析,患者低钾血症及高钾血症的比例存在组间差异(P=0.011)。在心源性死亡与非心源性死亡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患者的血钾水平存在组间差异(5.36±0.82mmol/L vs.4.85±1.04mmol/L,P=0.012)。针对血钾水平分组行Kaplan-meier检验,高钾血症组患者的存活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钾血症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活(RR)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R=1.759,95%CI(1.139,2.719),P=0.011及RR=2.23,95%CI1.165,4.271,P=0.016)。糖尿病史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活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R=2.022,95%CI1.237,3.304,p=0.005;RR=3.483,95%CI(1.810,6.703), P=0.003。高龄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活的危险因素, RR=1.858,95%CI(1.295,2.665),P=0.001。钙剂应用可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存活 RR=0.527,95%CI(0.349,0.795),P=0.002,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RR=0.374,95%CI(0.194,0.722), P=0.003。  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位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其次是脑血管疾病及感染。高钾血症及糖尿病史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活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钙剂应用可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存活,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第三部分: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探讨血钾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预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血钾水平的可行性,结合传统方法分析透析过程中钾离子浓度改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方法:筛选符合标准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146人,血液透析治疗时间≥3个月,并获得每个参加者的书面同意。临床数据收集包括患者人口学资料、透析参数、干体重、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合并用药、既往历史数据,临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iPTH、记录单次透析过程中包括透析前、1h、2h、3h及治疗结束后患者血压、心率、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及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数据。结合传统统计方法与人工智能网络分析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血钾水平及动态变化对心电图的影响。  结果:根据患者透析前血钾水平分为1组<4.6mmol/L,2组4.6≤K<5.5mmol/L及3组≥5.5mmol/L三组,高钾血症组的血钾变异度及明显高于其他两组(19.93±3.06 vs.18.29±5.48vs.14.83±4.98,P=0.000)。高钾血症组的T/R明显高于1组, QT校正间期在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461.80±26.24ms vs.449.99±23.75 vs.450.95±17.12ms,P=0.02),而心率、P波振幅、R波振幅及T波振幅无组间差异。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平均血钾水平逐渐降低由透析前4.85±0.56mmol/L降至3.25±0.39mmol/L,血磷水平由1.78±0.49mmol/L降至0.72±0.20mmol/L。心电图T波振幅由664.95±357.55mv降至532.82±201.12mv,而T/R由1.19降至0.67;QT校正间期在治疗中呈曲线变化,在前三个小时呈下降趋势,由454.49±24.45ms降至415.97±36.82ms,在治疗4小时内呈快速升高至457.31±50.58ms。高钾血组心律失常的总发作频次明显高于血钾正常组(1.13人次 vs.0.43人次)。在透析2h,3h,4h治疗中,高钾血症组心律失常发作比例高(35%vs.8.73%)。利用神经网络建立NAR非线性自回归模型,对透析患者进行时间序列法分析,均方误差MSE平均为0.226±0.139(0.062-0.7782),预测精度说明模型拟合效果好,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血钾水平有一定预测意义。BP神经网络建立模型通过联合血钾变异度、血钾的变化幅度及 QT的基线水平参数,对治疗结束后的 QT间期影响相对准确(MSE:225.4820;MAPE_QT4:2.6877%)。  结论:患者透析过程中心电图QT间期呈动态的非线性变化,可能与血钾变化相关。合并高钾血症患者在血液透析中血钾变异度大,在血液透析第3-4小时中更容易合并心律失常。人工神经网络能够通过时间序列资料个体化预测透析患者血钾变化趋势,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患者透析过程中血钾变异度、血钾变化程度及QT间期的基线值与透析末QT间期关系更为密切。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机电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尤其在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道路上,机电领域如何培养大国工匠成为我们必须要不断研究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机
当今基础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新课改”。所谓“新课改”,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新课改”的基本内容是,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素质教育。  必须承认,“新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然而,有过实际工作经验的语文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感觉,“新课改”目标的设定固然考虑很周全,但作为指导性的理论却是宏观的,无法作用到每一个具体的
作文如何独辟蹊径巧构思:一、构思的要求:正确,新颖,深刻;二、构思的内容:角度巧妙,思路独特,情节起伏,情感真挚;三、构思的技巧:引伸变异,逆向反弹,求异创新,避实就虚。
美术课程是一门人文性质的课程,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教师通过优化美术教学活动,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陶冶人的精神情操,提升人的审美境界,完善人的品性人格。下面就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美术课堂教学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
基础教育改革已有十多年了, 数学新课程给初中数学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内容安排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要求下,教师们就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我对新课
目的:通过在北京、深圳、昆山、成都、西安、新密、佳木斯、济南,收集8个城市的母乳样本和乳母资料,研究不同泌乳期母乳各营养成分含量,分析母乳成分变化规律和有关影响因素,为指导母乳喂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纵向的队列研究方法,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原则,随机抽取产后5天内的乳母,进行母婴健康状况调查,于产后的3-5天、7-10天、2月±3天、4月±3天、6月±3天、8月±3天、10月±3天分别采
摘要: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认知能力、数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信念,它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学习状态的准备;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绪调节和坚持性。实践证明,在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中可以从知识起点、探究过程、体验成功和磨练意志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探究 自信心 培养    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认知能力、数学
英国作家萨克雷又说:“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习惯是多么重要。我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实践证明这一套习惯的养成确实达成了语文课堂的高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行为。在整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预习,听课就显得非
伴随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推行,近几年来,高中历史试题渐渐趋向成熟,而且灵活性突出。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成为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一大特点。在实际的高中教学与复习中,加强学科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育人员、学生家长都反对将学生训练成为“应试”的机器,反对“应试”二字。目前高考历史试题所呈现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扎实的基本功都做了一定的要求。学生是否能够达到高考的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即认真写字、认真读书、认真作文的习惯。提倡读书、作文、做人三位一体,它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更是党和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读书论  读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