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中国东北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目的:了解中国东北地区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患病和治疗情况,分析可能影响血钾水平的危险因素,为避免高钾血症的发生,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猝死发生率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筛选中国东北地区符合筛选标准的血液透析患者,收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收入等人口学资料。利用膳食调查表收集患者3日膳食摄入量,应用开同食谱计算器计算饮食成分,调查伴随用药,包括ACEI/ARB、利尿剂、胰岛素、β受体阻滞剂等相关药物;收集血红蛋白、肌酐、尿素氮、白蛋白、钙、磷、镁、二氧化碳结合力、血脂、血糖、iPTH等相关临床资料,收集患者透析参数包括血流量、抗凝方式、透析液流量、透析通量、透析充分性及透析膜面积等相关资料。以血钾水平为因变量,分别与各相关指标为协变量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结果:研究共筛选11家透析中心的血液透析患者1560例,其原发病前三位分别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691例(44.29%),糖尿病肾305例(19.55%),高血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192例(13.40%)。血液透析患者合并症达标率低,其中平均 Hb为103.83±18.00g/L, Hb≥110g/L比例为36.50%,透析前平均血磷水平为1.88±0.64mmol/L,达标率仅为23.61%,透前血钙水平在理想范围的比例为55.30%。而透析前平均血钾水平为4.79±0.84mmol/L,其中19.91%患者合并高钾血症,而2.69%患者合并重度高钾血症。以血钾做为连续变量分析其相关性,发现其与饮食钾摄入含量、肝素及ACEI/ARB药物的应用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275,0.127及0.112, P<0.05)。以是否合并高钾血症分为二分类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EI/ARB药物应用是血液透析患者合并透析前高钾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924,95%CI(1.034,3.579),P=0.039,血液透析患者应用 ACEI/ARB药物发生高钾血症的风险是未服用药物患者的1.924倍。而饮食摄入钾含量、利尿剂应用、残肾功能、透析充分性及血流量等参数对患者透析前血钾水平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横断面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东北地区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合并症达标率低,合并贫血、骨矿物质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等多个并发症,在透析前合并一定程度的重度高钾血症。饮食、肝素及 ACEI/ARB药物的应用与血钾水平相关,ACEI/ARB药物是患者合并透析前高钾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二部分:高钾血症与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风险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讨论高钾血症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的影响。 方法:研究共筛选2010.01.01~2015.12.31期间资料完整的死亡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年龄、性别及透析模式相匹配、透析治疗>3个月的101例存活MHD患者做对照组。收集性别、年龄、透析龄、干体重及原发病诊断等人口学资料,收集伴随用药名称,包括ACEI/ARB、利尿剂、胰岛素、β受体阻滞剂等相关药物;收集血红蛋白、肌酐、尿素氮、白蛋白、钙、磷、镁、二氧化碳结合力、血脂、血糖、iPTH等相关临床资料,患者透析参数包括血流量、抗凝方式、透析液流量、透析通量、透析充分性及透析膜面积等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各临床指标在组间区别、生存状态为因变量分别与各相关指标为协变量行COX回归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组患者首位原发病是糖尿病肾病(16.83%vs.38.61%)。血液透析患者首位死亡病因是心血管疾病(39例,占38.61%)、脑血管意外(23例,占22.77%)以及感染(20例,占19.80%),其中心源性猝死患者22例,占心源性死亡的59.46%(全因死亡的21.78%)。在死亡组和存活组平均血钾水平无组间差异(5.05±0.99 mmol/L vs.4.97±0.75mmol/L,P=0.506),但根据血钾水平进行亚组分析,患者低钾血症及高钾血症的比例存在组间差异(P=0.011)。在心源性死亡与非心源性死亡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患者的血钾水平存在组间差异(5.36±0.82mmol/L vs.4.85±1.04mmol/L,P=0.012)。针对血钾水平分组行Kaplan-meier检验,高钾血症组患者的存活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钾血症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活(RR)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R=1.759,95%CI(1.139,2.719),P=0.011及RR=2.23,95%CI1.165,4.271,P=0.016)。糖尿病史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活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R=2.022,95%CI1.237,3.304,p=0.005;RR=3.483,95%CI(1.810,6.703), P=0.003。高龄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活的危险因素, RR=1.858,95%CI(1.295,2.665),P=0.001。钙剂应用可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存活 RR=0.527,95%CI(0.349,0.795),P=0.002,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RR=0.374,95%CI(0.194,0.722), P=0.003。 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位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其次是脑血管疾病及感染。高钾血症及糖尿病史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活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钙剂应用可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存活,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第三部分: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探讨血钾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预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血钾水平的可行性,结合传统方法分析透析过程中钾离子浓度改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方法:筛选符合标准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146人,血液透析治疗时间≥3个月,并获得每个参加者的书面同意。临床数据收集包括患者人口学资料、透析参数、干体重、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合并用药、既往历史数据,临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iPTH、记录单次透析过程中包括透析前、1h、2h、3h及治疗结束后患者血压、心率、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及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数据。结合传统统计方法与人工智能网络分析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血钾水平及动态变化对心电图的影响。 结果:根据患者透析前血钾水平分为1组<4.6mmol/L,2组4.6≤K<5.5mmol/L及3组≥5.5mmol/L三组,高钾血症组的血钾变异度及明显高于其他两组(19.93±3.06 vs.18.29±5.48vs.14.83±4.98,P=0.000)。高钾血症组的T/R明显高于1组, QT校正间期在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461.80±26.24ms vs.449.99±23.75 vs.450.95±17.12ms,P=0.02),而心率、P波振幅、R波振幅及T波振幅无组间差异。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平均血钾水平逐渐降低由透析前4.85±0.56mmol/L降至3.25±0.39mmol/L,血磷水平由1.78±0.49mmol/L降至0.72±0.20mmol/L。心电图T波振幅由664.95±357.55mv降至532.82±201.12mv,而T/R由1.19降至0.67;QT校正间期在治疗中呈曲线变化,在前三个小时呈下降趋势,由454.49±24.45ms降至415.97±36.82ms,在治疗4小时内呈快速升高至457.31±50.58ms。高钾血组心律失常的总发作频次明显高于血钾正常组(1.13人次 vs.0.43人次)。在透析2h,3h,4h治疗中,高钾血症组心律失常发作比例高(35%vs.8.73%)。利用神经网络建立NAR非线性自回归模型,对透析患者进行时间序列法分析,均方误差MSE平均为0.226±0.139(0.062-0.7782),预测精度说明模型拟合效果好,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血钾水平有一定预测意义。BP神经网络建立模型通过联合血钾变异度、血钾的变化幅度及 QT的基线水平参数,对治疗结束后的 QT间期影响相对准确(MSE:225.4820;MAPE_QT4:2.6877%)。 结论:患者透析过程中心电图QT间期呈动态的非线性变化,可能与血钾变化相关。合并高钾血症患者在血液透析中血钾变异度大,在血液透析第3-4小时中更容易合并心律失常。人工神经网络能够通过时间序列资料个体化预测透析患者血钾变化趋势,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患者透析过程中血钾变异度、血钾变化程度及QT间期的基线值与透析末QT间期关系更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