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运输业作为能源消耗的重点行业,是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控制交通碳排放量、提高交通碳生产率已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然而,中国省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能耗资源等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不明确中国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的情况下,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尚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与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加剧。在当今碳减排的大背景下,在保障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发展绿色交通已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因而,有必要对以往中国省域交通碳生产率时空特征及其与行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有效探究与评价。因此,本文采用IPCC法测度2000~2016年中国各省市区交通碳生产率,并采用Theil指数、半变异函数等方法对其空间差异进行探究,进一步构建交通碳生产率与行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及ESDA等方法,测度与分析两者耦合协调度及时空特征,最后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耦合协调度与子系统指标的关联性,探究各省市区主导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群。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6中国交通碳生产率以2005年为拐点呈先波动减小后逐年上升趋势,并于2013年趋于平稳且省域差异减小;空间上,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2)交通碳生产率地区差异明显且以区域内差异为主要来源,其中以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其次,中部最小;典型时间点的交通碳生产率均存在空间上的各向异性,并于2005年各向异性角度变动较大,递变方向发生变动,空间异质性范围缩小。(3)2000~2016年中国交通碳生产率与行业经济系统发展的耦合度处拮抗阶段,两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较弱;耦合协调度于2005年由碳排放主导型转变为经济主导,经历了轻度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阶段,未能实现到协调的转变。(4)省域交通碳生产率与行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包括中度失调至初级协调共5种类型,非同步发展特征明显,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递减式分布趋势,且存在显著空间聚集性,HH聚集以山东及其邻省为中心的增长极,西北地区则为LL聚集的中心极点。(5)影响交通碳生产率与行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最大的因素群有交通碳排放、经济规模及产业结构,并主导耦合协调度的发展。同时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省域交通碳减排与行业经济发展双赢效果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