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周时期的副词上承殷商,下启春秋战国,其间又有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个较为活跃、丰富的副词系统。本文在穷尽式调查西周时期文献中副词语料的基础上,全面考察和分析副词的句法分布和语义功用,力图呈现西周时期的副词系统原貌。根据副词内部的不同层次,我们将副词分为八大类,即:否定、范围、程度、时间、肯定、情态、语气、关联。在文中每一类副词各为一章,共八章。分别描写。文章认为,西周时期是兴盛和衰落共存、安定与动荡同时的转型时期,词汇和语法发展有着独特的特点,整个时期反映了新旧语法形式的交替,诸多语法形式的萌芽或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巩固流行,从而奠定古代汉语语法的基础。西周时期语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副词的发展上。副词也和其他虚词一样是通过实词虚化的机制而形成的词类,尤其是直接“实词副词化”,使副词丰富而庞大,成为虚词中的大户。副词从实位到虚位,从主要成分到次要成分,角色的转换,说明了语法的演变。文章在具体论述某一类副词时,也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具有不同表述功能的词语,可以做相同的句法成分,相同的句法位置具有不同的表述功能。例如“亦”字,既可作肯定副词,也可作关联副词。有的副词用例虽只有一例,但也不可忽视,它反映了该实词副词化的开始,可以通过这种现象来考察实词副词化与语法化的机制,从而获得这个实词走向副词化的某些语法信息。所以,文章认为,某些副词用例尽管量少,但其语料价值是比较高的。文章在理论上也认同副词具有表述功能的观点和“评注性副词”的说法。这些理论能帮助我们准确认识西周时期副词的表现情形。在具体操作上,本文认为具有表述功能的副词是指那些还保留一定实义的副词,即半实半虚的副词。这些副词具有一定表述功能是符合西周时期的语言实际的。“评注性副词”是指那些比一般副词更虚的副词,如带有强烈主观性的否定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