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江户时代藩校西学教育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ang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把日本吸收中国文明所导致的汉化过程当做日本古代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那么伴随西学东渐对西学的引入与传播就是日本古代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日本向近代化过渡的桥梁。1603年日本进入江户时代,1632年创立了最早的藩校——名古屋藩学问所,由于1633年后实施闭关锁国和禁教政策,日本初创的藩校皆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教育缺少与国外的交流,缓慢地发展。进入18世纪后,日本的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而传统的儒学已经不能解决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诸种问题,于是日本在1720年颁布了“洋书驰禁”政策,闭关锁国状态有所松弛,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引进西方文化,使教育氛围逐渐变得宽松,新内容也开始传播,从此,日本藩校踏上了引进、传播西学的道路。从1720年至明治维新爆发,日本江户时代藩校对西学教育的引入与传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720年至1852年,藩校中引进了“兰学”教育,增加了民生实用学科,丰富了教育内容;第二阶段是1853年至1868年,由于“黑船来航”,日本被迫开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内农民暴动频发,财政危机严重,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之下,实用的“兰学”教育逐渐扩展,并快速步入“洋学”教育阶段。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学”教育所侧重的方面也在不断进行着改变,从民生实用之学向军事科学技术倾斜。日本江户时代藩校的西学教育培养了大批懂西学的人才,成为培养幕藩体制掘墓人和日本走上近代化的摇篮。明治维新后,藩校成为近代化中学的基础,很多藩校在维新变革时改为中学校或专科学校,为明治维新后更大规模地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日本江户时代藩校的西学教育具有近代化色彩,对明治维新的教育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他文献
国内外各领域的学者对语境都有所论述。但是,传统的语境观不能全面地应用于文学翻译过程来解决难题,所以在前人所提出的理论基础上,本文作者试图建立一个主要应用于文学翻译
19世纪末,在“国门被迫打开”、“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在以试验为特征的西方农牧业科学技术的强势介入中,中国传统农牧业也逐渐向近代农牧业曲折迈进。偏居西北内陆而相
郑芝溶(1902年-1950年)和余光中(1928年-2017年)以他们独有的诗学风格深受人们喜爱。两人虽然出生在不同时代,却都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他们的这些人生经历对其作品
在云南低纬高原的复杂条件下,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越冬虫源,其平面分布北界为北纬25°07′,垂直分布高限为海拔1480m。越冬临界温度白背飞虱为8.82℃,褐稻虱为9.27℃。冬春相
阐述了褐飞虱的危害和发生规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支柱,越来越多的建筑物拔地而起,机电工程作为建筑物重要的设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机电工程技
微传播是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针对性强、受众明确、传播内容碎片化等特性。标题是新闻之眼,为了适应微传播时代新的传播特点和渠道,新闻
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是指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支撑作用的物理服务设施,如电力、交通、通信等设施。这类设施普遍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节点类型多样、运行时间不间断等特点。
经济性原则是“最简方案”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经济性原则及其具体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正逐步为人们所认识。论文通过讨论“最简方案”中的几种经济性原则的概念、来
产仔数是反映猪场生产水平和经济效应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作为多基因控制、遗传力低的复杂经济性状,鉴别影响产仔数的基因位点,利用分子选育标记来提高猪的产仔性能倍受重视。